罗细堂在传统手工制瓷作坊的“粉彩扒花”工作台前忙碌。王昊阳摄
罗细堂正在凝神扒花。王昊阳摄
罗细堂制作的“粉彩瓷”成品。王昊阳 摄
中新网景德镇3月8日电 题:走近景德镇非遗传承人 寂静世界的艺术工匠
记者王昊阳
细如发丝的针尖在瓷胎上缓慢游走,须臾间,粉黄的釉料上被勾勒出一片秀雅的凤尾纹章。现年71岁的罗细堂端坐在木凳上,凝神创作一件仿乾隆款的粉彩瓷瓶。
罗细堂工作的地方是景德镇古窑景区内传统手工制瓷作坊,这座作坊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她的丈夫张文月是“粉彩扒花”工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因丈夫身体抱恙,现由罗细堂“代夫上阵”。
几位游客围上来拍照、欣赏,喧闹中老人默然端座,单手悬空,只顾勾勒花纹。罗细堂的助手洪梅告诉记者,老人是听不见声音的,她和丈夫都是自小失聪。
“或许正是这种生理上的缺陷,造就了他们的不凡技艺。”洪梅说,粉彩扒花工艺复杂,还特别枯燥,一般人静不下心来,是做不成这种工作的。老人有四个健康的儿女,没有一个人学会这门工艺。
粉彩是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因其色彩艳丽、画工精细、风格雅致,在清雍正、乾隆年间风靡宫廷。
洪梅告诉记者,制作粉彩瓷要经过四次烧造,第一次是烧制陶瓷白胎,第二次是在白胎上刷一层釉料,再以扒花工艺扒出花纹,再进行烧制,第三次是在烧好的瓷胎上画出线条或图案,填充好花鸟、山水的不同颜色,再进行烧制,第四次是在瓷胎顶部或底部描上金粉进行装饰,最后烧制出成品。
扒花能将陶瓷作品呈现出浮雕之感,但工艺极为繁杂。扒花不能打底稿,从起笔到收尾要一气呵成,花纹要大小一致,布局均匀,不能出丝毫差错,也不能在瓷胎上留下空白。洪梅称,这需要多年经验才能做到。
扒花极为耗时,一只高165厘米、直径85厘米大小的花瓶,在不出差错的情况下,工匠需要连续扒花一个半月才能完成,烧制出一个如此大小的粉彩瓷成品,更需要耗时三个月。洪梅说,清代粉彩瓷是皇家专用,是不惜工本,不计代价的。
扒花工作是枯燥无味的,长时间劳作对眼睛和颈椎会造成很大负担,从事这一工作的工匠大多都患有有不同程度的腰椎或颈椎疾病。洪梅表示,就在前两天,罗细堂因颈椎病而进行针灸治疗。扒花过程中还会刮开大量釉料粉尘,长年累月吸入体内堆积在肺部,会造成矽肺病,张文月老人就是因为此病而被迫停笔。
张文月病倒后只能回家休养,传统手工制瓷作坊内的工作却不能停,罗细堂不顾年迈体弱,毅然坐到了“粉彩扒花”工作台前,替老伴继续工作。
“母亲11岁学习扒花工艺,算来至今60年了。”罗细堂的女儿张彩球说,只要母亲身体健康,她会一直在这个位置坐下去,我们后辈也会一直支持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