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今日要闻
中国时报:机器人时代的“手感经济”
2016-02-16 14:32:00
 

  中新网2月16日电 台湾《中国时报》16日刊文称,2016年美国消费电子展(CES)中,展现了一系列与车联网相关的应用,其中一幕,启人深思。i3具备最新的手势控制停车功能,挥手即能指挥车子停进车格。只见展示员精准地将车子停到一个定点,下车关门后,接着用手势一挥,让爱车自行进入车库。手感经济就是深度经济,是对生活有深刻的体验,提出一种生活的主张。

  文章摘编如下:

  单就手势控制停车这项功能而言,它的环境侦测变量控制、软件、硬件配套设施,肯定不是简单的架构及低成本,而这么大的一套概念,到底能够带给车主多大利益?或许,仅仅节省了一个车主再熟悉不过的停车动作?说不准,主人原来可以早几分钟躺在沙发上,饮着啤酒,观看netflix最新影集。

  近来,手感经济又再度变成很夯的议题。我不知道手感经济跟科技的反思有无直接关系,但是我觉得把两者放在一起,恰恰可以产生有趣的对比。科技不断努力减少手的工作,使其仅剩手势的功能,而手感则是强调增加手的劳动来产生作品。手感是温度、是触觉、是人文、是反制式,恰恰都与科技的内涵相左。

中时资料图:专家警告,人类须警惕工作被机器人取代。

  愈来愈多“手工打造”的消费产品出现在你我的生活里,强调手工体验的观光工厂成为最新的集客场域,市面上到处可见手工啤酒、牛仔裤、香皂、眼镜、编织包、饼干等等,而且它们标榜的都是非大量生产的“人文”价格。诚如李仁芳教授所提出的概念:手感经济就是深度经济。因为手感经济不只是手工,而是对生活有深刻的体验,提出一种生活的主张。

  提到手感与手势科技的对照,就不能略过2016年最夯的科技议题之一─机器人,应运而生的“科技性失业”也变成新议题。所谓“科技性失业”又称技术性失业,简单来讲,就是“新工作出现的速度远远不及机器取代人类的速度”。

  世界经济论坛前不久才指出,人工智能、机器人和其他方面的科技进步,将会导致全球在2020前年少了500万个工作职位,还有专家忧心,机器人未来30年内将几乎完全取代人力。既然如此,我们又为何需要机器人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机器人可以协助处理的业务包罗万象,诸如高危险性的、人们不愿去做的,特别是动作重复性高、不需复杂思考的工作,都很适合机器人做。好,值得深思的问题来了。

  1991年我在纽约时,认识了一位大名鼎鼎,来自于台湾的行为艺术家谢德庆。谢德庆最为人称道的,便是他的5件1年表演。其中一件作品,发生于1980~1981,名为“打卡”,谢德庆在这件作品中,每小时打1次卡,1天打24次,持续1年。

  显而易懂地,透过此作品,作者在刺激人们反思周而复始、一成不变的人生意义。不仅是谢德庆,许多的艺术家们亦经常透过不同形式的作品来反讽人们一成不变的可悲生活。只是,当机器人真的出现,大量减少了我们工作中的重复性,人们却似乎并未因此而觉得被解放,出现的反而是强烈的不安感?

  诚然,目前世上有许多人的工作内容是存在高重复性,长期而言,科技的确剥夺了他们的工作,而且,不只低阶技术的劳工该担心,《经济学人》甚至预期某些白领工作,如会计师、房地产经纪、保险商等也会在未来20年内因为科技的进步而失业。

  如果有一天,机器人不可避免变成了地球的一份子时,人们应该要有什么样的准备?我认为,虽然它是一个还很长远的议题,各国都应该开始思考一个好的机器人发展论述,当很多受薪阶级的工作被机器人取代时,因应的配套措施为何?新兴的机会及生存发展方向为何?社会也不妨重新思考数位时代自我的人文价值。

  也许,手感经济就是一个好的案例。当科技越发往前走,人文就越要回头寻找根本,将自己的专业以某种角度结合手作,也许可以找到另一个未来。(李学文)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中国新闻网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