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今日要闻
“洗眼”:中情局如何蒙蔽内部员工
2016-02-05 13:40:43
 

  【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1月31日报道】题:“洗眼”:中情局如何采取行动蒙蔽内部员工(记者格雷格·米勒亚当·戈德曼)

  一些现任和前任美国官员说,多年来,中情局高官故意欺骗部分内部员工,在传送的备忘录里加入有关中情局行动和海外线人的错误信息。

  中情局资深官员称,在常规通信中加入虚假信息而通过其他渠道传送准确信息给可靠人员,这是不常使用但很重要的安全措施。

  但是,其他人提到滥用的重大可能。官员们说,这种做法暗示内部存在不信任,此外,也没有明确机制标明“洗眼”线路或者把这些线路与中情局督察长审查的、转交给国会的、销密后供历史学家研究的合法记录区分开来。

  很少人知道

  有官员说,参议院情报委员会发现,中情局有关机密行动(包括无人机袭击)的信息存在明显矛盾。他们还说,参院工作人员在对中情局审讯机制开展的数年调查中发现多例“洗眼”案件。

  审查过参院情报委员会最终出台的机密报告的官员称,报告中至少提到两个“洗眼”案例。一个案子中,中情局总部的负责人给驻巴基斯坦分部发送的电报称,那里的特工无权针对所谓“基地”组织特务阿布·祖贝达实施可能致命的行动。但是,发给小范围接收者的另一份指令却让他们忽略前一条信息,继续执行这项任务。

  熟悉这份报告的美国官员说:“无权进入内部圈子的人听到的是谎话。”

  中情局的任务经常涉及欺骗外国政府和其他对手。但是,官员们说,“洗眼”有一个本质的不同:针对本单位内部,也就是在中情局普通工作人员当中传播错误信息。

  甚至在中情局的资深工作人员当中,对“洗眼”的意识和理解也存在明显差别。

  五名前中情局高官,包括在总顾问办公室或督察长办公室工作过的人,都说他们从没听说过“洗眼”这个词,也没有遇到过利用内部通信误导中情局雇员的事情。

  1990年至1998年担任中情局督察长的弗雷德·希茨说,故意欺骗雇员似乎存在很大风险。他说:“没有得到线索的人可能基于错误的信息采取行动。这是在玩火。”

  但是,其他人说,“洗眼”是惯常做法,已经存在了几十年了。

  一位前情报高官说:“这只是另一种形式的区分罢了。”他指的是把机密信息限制在小范围的特定人员。

  这位官员说:“‘洗眼’的典型例子是,假如有一个普通的线人,他突然可以获得极为机密的情报。你可能会发布一条假信息,说这个人被车撞死了。知道这个线人存在的大部分人都认为他已经死了。但有关这个线人的情报以及他提供的情报则进入一个极为隐秘的圈子,极少有人知道。”

  这位前官员称,“洗眼”相对罕见,他在2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只见过五六条”这种信息。

  非正式机制

  参院调查人员曾经围绕中情局使用残酷手段审讯所谓“基地”组织特工,对中情局开展为期五年的调查。他们在调查中遇到几个“洗眼”案例。

  中情局2014年对公众发布的缩略版报告没有提及“洗眼”,但“洗眼”却出现在这份报告长达6700页的加密版的脚注里。

  看过报告的官员说,一个例子是,中情局驻巴基斯坦特工发出一条电报,把“基地”组织某高级成员的死归结为巴基斯坦西北部地区的部落暴力激增,其实这名武装分子在无人机袭击中丧生。

  这条信息似乎是为了在无人机行动广泛暴露之前掩盖中情局无人机致命的攻击能力,甚至对有资格处理秘密信息的驻巴基斯坦工作人员也不例外。

  官员说,关于这个主题的电报会在中情局内部到处传播,包括成百上千名分析人员和反恐怖中心等部门的雇员。

  参与发送“洗眼”电报的前中情局雇员说,他们从未发现这种做法导致严重后果,无论是让部门负责人陷入困惑还是导致假情报传播到政府其他部门。

  即便如此,他们承认,管理“洗眼”电报的内部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是非正式的,依靠参与发送电报的人员向困惑的同事进行解释并控制任何意外的后果。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