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今日要闻
中国新生代绘画创作越来越具世界性
2015-12-27 14:52:00
 原标题:中国新生代绘画创作越来越具世界性

  新华网北京12月27日电(记者程云杰)当德国艺术经纪人尼可拉斯·艾略罗特在北京今格艺术中心看到墨西哥现代女画家弗里达·卡洛的肖像和她画室的布面油画时,他很难想象这两幅作品是出自中国艺术家之手。

  “以前不论在哪里看展览,基本上都能一眼看出哪幅作品是由中国艺术家创作,有时甚至能对他们毕业的院校猜得八九不离十,但是现在越来越难透过作品来猜出创作者的国籍,中国的新生代绘画创作已越来越国际化。”艾略罗特说。

  令艾略罗特感慨的这两幅作品由陈可创作,她是一位70后,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在此间举行的题为“绘画的故事”的展览中,陈可与蔡磊、贾蔼力、李昌龙、罗荃木、马轲、马灵丽、欧阳春八位画家的二十余幅作品与公众见面。

  策展人朱彤说,这些参展画家大都为70后和80后,他们作品的共性是更加开放,艺术表达方式更加多元并且有着鲜明的个性。

  “对文本解读的过度注重与社会学阐述几乎伴随了中国当代绘画近四十年的发展,今天,年轻一代艺术家的思维变得更加开阔,他们更注重在创作中寻找独特的艺术语言和独特的视角,作品也更能与国际观众引起共鸣。”他说。

  陈可认为这种变化是因为年轻一代艺术家的成长环境更加多元,接触到的文化信息和文化熏陶也更加国际化。

  她说:“我们这一代艺术家有时候不太会刻意地去强调一种中国的身份,包括我自己去看一些国际展览,我真的不知道哪个艺术家是从哪个国家来的。以前,艺术家的身份可能会成为解读他作品的一个入口,但是现在更多的是就作品本身来观察作品。我觉得艺术家更多是世界人的感觉。”

  中央美院雕塑系毕业的蔡磊在此次展览中展出了自己的新作“模棱”,为观众呈现了架上绘画鲜见的立体表达,使作品的空间感和视觉效果更具冲击力。

  蔡磊说,他在创作时并没有首先考虑作品呈现的形式与材料,而是集中考虑自己想要表达的视觉空间效果,因此就有了雕塑和绘画的结合。“人们把它称为一种创新,但这种创新并不是我能控制的,它只是一次不期然的发生。”他说。

  艾略罗特坦言他自己就很难把“模棱”的创作者与中国挂钩,这说明中国年轻一代艺术家的视野已非常开放,创作手法也非常自由。

  蔡磊说,他在创作中最大的收获是生活,虽然艺术创作的国际交流已经相当便捷,但是滋养中国艺术创作者与世界接轨的还是那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人事物,对生活中与众不同的观察往往就是创作灵感的最好来源。

  在此次展览中,罗荃木的两幅“风景”也颇引人注目,很多观众在他的画作前合影留念。罗荃木说,画中的树林就在他的工作室周围,之所以创作这个系列的作品,就是因为他相信“艺术是有能量的,即使是最普通的事物也能通过色彩或者某些痕迹来传达出绘画者心底的声音”。

  “我觉得这种声音的呈现更多要靠视觉的力量而非图解的方式去表达,就是那第一眼望去的感觉,那是艺术语言的力量,不需要过多的解读。”他说。

  70后的李昌龙也认为中国新一代艺术创作者越来越回到艺术的语言和工作方法去与观众互动。

  “中国过去三四十年的当代艺术确实更多强调社会学阐释,强调艺术之外的因素,但是绘画毕竟与哲学和社会评论不同,前者更多是从感觉系统的层面来进行思考,去发现生活和自然中与众不同的视角,”他说。

  在这次展览上,李昌龙展出了新近创作的“伞先生”系列作品。他说,自己的创作灵感其实源自一次聚会。当时他一踏入那个场地就发现这些伞的姿态和线条很像是略微低头的侠客。“虽然我用了拟人化的创作方法,但最打动我的还是它们的线条、结构、材质和姿态,我在创作中也更强调在视觉范围内的一些思考,强调回到艺术语言本身。”他说。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新华网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