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撒拉溪镇兴隆村村民的养鸡场。张丹莉摄
图为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撒拉溪镇冲锋村村民的养牛场。张丹莉摄
中新网毕节12月23日电 题:贵州毕节:“一市五金多套餐”问需扶贫见成效
作者 张丹莉 黄蕾瑾
走进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撒拉溪镇,厂房、牛舍、蔬菜大棚错落有致,走出厂房的人们欢声笑语,这情景有时让外来的人误会成到了城市。
“以前可不是这样的。”说到家乡的变化撒拉溪镇兴隆村村民朱珍群感触很深,“以前在外面打工,一年回一次家,两口子加起来一年存不到2万元(人民币,下同),惦记着家里小孩和老人,每次想回来又不敢回,回来也是匆匆几天就走了,很多人都像我们一样,整个村子冷冷清清的。”
“去年,我们通过贷款入股了村里的蛋鸡养殖场,自己和老公就在养殖场上班,今年分红加上两个人的工资差不多可以存20万块。”说到这里,朱珍群脸上的笑容绽放开来,现在有了“一市五金多套餐”的政策,大家都不愿意出去了,争着入股当老板,大家的荷包也开始鼓了,都等着修大房子、买车子呢!
朱珍群口中的“一市五金多套餐”指的是七星关区推出的一套精准扶贫的做法:即由政府出资金、出政策、出思路,根据贫困农户的情况、致富意愿、致富能力等个体差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问需式”原则,让贫困户自选扶贫项目、因户施策。
“‘一市五金多套餐’中的‘一市’是针对劳动力外出务工、传统农业收益较低、部份撂荒闲置土地的农户,建立苗木超市,提供免费苗木,帮助外出务工者、低效益传统。”撒拉溪镇党委书记李兵介绍,这样不仅有效利用土地资源、保护了生态更重要的是还发展了经济。
“五金”即为困难群众大病医疗底垫周转基金、精准扶贫产业发展基金、精准扶贫产业发展风险兜底基金、精准扶贫小额贷款贴息基金、精准扶贫壮大产业发展贷款担保基金,三类基金池分别有3000万元。
“一市五金多套餐”中的困难群众大病医疗底垫周转基金是对参加城乡医疗保险患有重大疾病无力垫付医疗费进行医疗的困难群众进行先垫付,待治疗出院报销后补回政府垫付资金。“让百姓不会在因为经济原因看不起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从源头遏制。”毕节市卫计委相关人士这样说。
在毕节,中新网记者看到,精准扶贫产业发展基金是对符合产业发展规划、能带动一定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或者种植养殖大户给予补助。如对10万羽以上的蛋鸡养殖场每只鸡补助15元,50头牛以上的养殖场每头牛也给予相应的补助等。
基金有力地推动了一批有发展愿望、有一定发展基础和劳动能力但又缺乏发展资金的贫困农户的发展信心,同时一批可以带动一定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或者种植养殖大户还可申请精准扶贫小额贷款贴息基金进行扶持。
而精准扶贫产业发展风险兜底基金则是对贷款选择发展“扶贫套餐”产业的贫困户在发展产业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损失,政府实行全额兜底,打消困难群众对产业发展风险导致返贫的担心。如选择“养牛套餐”,可申请贴息贷款2.4万元可以作为买牛的本钱,如果牛因不可以抗力或生病死亡,由政府实行全款兜底。“这是让我们安心发展的‘定心丸’啊!”农户们纷纷这样表示。
民无居而不安。毕节为了解决农村房屋没有产权不能贷款的问题,撬动贷款资金更多地向扶贫产业倾斜,壮大产业发展,带动贫困农户脱贫致富,“五金”中还设立了精准扶贫壮大产业发展贷款担保基金。
面对扶贫新策,毕节的百姓有吃自助的乐趣:“‘多套餐’是根据各地实地的条件来制定的‘养牛套餐’、‘种蔬菜套餐’、‘花卉苗木套餐’、‘养鸡套餐’等10余种‘脱贫套餐’,村民可自愿选择。”毕节市扶贫办副主任刘敬东介绍。
贵州省农委专家认为,“一市五金多套餐”问需式精准扶贫机制把扶贫资金、财政资金、社会资金、金融信贷资金等各类资金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积极作用,解决了产业扶贫资金不足的问题,创新了扶贫开发资金投入模式,确保投入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有效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增强了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发展的内生动力。
据悉,从今年8月初以来,七星关区已有3000多户群众向政府“点餐”,且都得到政府的支持,实施了“套餐”精准帮扶。
“‘一市五金多套餐’问需式扶贫机制,重新进行资源配置有效地推进精准扶贫,毕节市不断创新精准扶贫措施到户的措和经验。”专家认为毕节作为贵州省扶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要探索出扶贫开发的一系列模式和经验,为中国乃至世界树立反贫困样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