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区域经济 国家级经开区谋转型升级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业内人士表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我国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实现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未来会得到更多政策倾斜。目前,相关部门正制定多项措施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助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的细则将逐步落地实施,带动区域与全局经济增长的力量将逐渐显现。
扶持政策料加码
业内人士表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科技创新驱动和绿色集约发展的示范区将成为国家重点培育的经济区。加快出台有关政策措施,有利于国家级经开区进一步发挥改革试验田和开放排头兵作用,也将有助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国务院此前发布的《关于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把国家级经开区建设成为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和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成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培育吸引外资新优势的排头兵。
业内人士表示,为尽快发挥国家级经开区的功能,相关部门将加大对经开区的支持力度,例如支持符合条件的国家级经开区申报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等。
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肖金成认为,当前,国家级经开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空间较大。下一步,国家级经开区要以提质增效升级为核心,协调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
中国证券报记者获悉,有关部门正在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国家级经开区的发展,包括修订完善《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评价办法》;对国家级经开区部分服务业领域开放;进一步下放审批权限,支持国家级经开区外商投资等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允许符合条件且确有必要的国家级经开区申报扩区或调整区位等。
三大经济带细则渐落地
业内人士认为,“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三大经济带作为内需增长点的重大战略部署,带动区域与全局经济增长的力量将显现。
国家统计局经济景气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表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大动力。长江经济带战略、“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战略目前大部分仍处于顶层设计阶段,进入“十三五”后应逐步进入落实阶段。
这些大战略影响是渐进的,可能需要用整个“十三五”来显现效果。
“十三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樊杰表示,“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作为对外开放和内需增长点的重大战略部署,必将是“十三五”规划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樊杰认为,“十三五”区域战略核心是突出区域发展的差异性,特别强调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将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区域战略和规划有助于促进区域经济结构优化,扩大内需。通过更主动的对外开放和加快国内区域一体化有效融合,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探索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推进区域经济结构优化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成渝、中原、哈长等城市群。下一步,需要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强化城市群内部功能整合,提升城市群整体国际竞争力,同时加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顺应城市群和经济区相互耦合的趋势,推进空间结构的优化。
肖金成表示,应进一步加强对城市群、经济带和重点经济区的规划引导。“十三五”期间,应启动若干重大区域规划的编制工作,如编制城市群规划和重点经济区的规划。编制黄河、淮河、松花江、辽河、汉江等流域的发展与合作规划,建立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在市县层面,编制多规合一的空间规划,避免规划之间的脱节和冲突,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在全国,构建上下一体相互衔接的空间规划体系。全国性的空间规划、区域性的空间规划、市县层面的空间规划的编制工作应作为“十三五”时期的重要任务。
如何避免同质化问题是区域协调发展的任务之一。中国区域经济协会秘书长陈耀表示,现在同质化在局部地区仍然存在,不过,行业方面的同质化在所难免。作为一个省来说,它的经济结构要求相对比较完整,因此需要有一定的综合发展。进一步来说,要将区域的差异化发展和综合发展结合起来。通过市场化等手段提高行业集中度,通过行业内的分工,产品的分工实现差异化发展,通过分工的细化还能进入到产业链不同环节。
在注重差异化的同时,构建统一大市场也是关键。陈耀认为,各个区域之间的差距要控制在可控的范围内,不能过大。要使各区域的比较优势能够充分发挥,区域之间能够形成分工合作的格局,而不是各地都是一个自生体系。区域地区之间要能够消除壁垒,形成统一的市场,要素在各区域之间自由地流动。(记者 倪铭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