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上午,由中国日报社与日本言论NPO共同主办的第九届北京—东京论坛在北京开幕,数百名中日来宾出席。图为经济分论坛主持人外交学院副院长、教授江瑞平。
10月27日上午,第九届北京—东京论坛进行到各分论坛报告和对话阶段。外交学院副院长、教授江瑞平对经济分论坛讨论的情况进行了报告,称可以用发言踊跃、讨论热烈、议题集中来概括26日下午的讨论。以下是他总结的全文:
昨天下午(26日下午)经济分论坛的讨论可用几句话概括:发言踊跃,讨论热烈,议题集中。我们主要围绕着主办方设定的主题“亚洲经济发展与中日之间的课题与合作”展开。在主持人的引导之下,尤其在下半场,重点讨论五个方面问题。第一,如何评估当前中日经济关系的基本状况,我想这样一个问题是我们必须首先有一个判断的。关于这个问题,可以有三种观点,第一种是日本方面的观点,他们认为经济和政治可以分类,钓鱼岛冲突之后,经济关系依然在发展,不该、也没有受到太大的损害。与之相对应中方基本的主张是钓鱼岛冲突之后,中日经济关系受到严重损害,无论是贸易还是投资都出现了明显的波动。第三种观点认为损害冲击是客观存在的,从去年第三、第四季度到今年第一第二季度,双边贸易大幅度萎缩就是明显的例子。今年5月份之后双边贸易显露出回升的态势,预期相对可以乐观一些。
第二,主要是探讨关于如何来评估当前的亚洲、尤其是东亚的经济形势,观点基本上也是两个方面。一方面看到目前东亚依然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亚洲经济与发展当中也出现很多问题和不确定性,既有内部也有外部,许多国际机构已经下调了增长率预测。
第三,如何看待中日关系中的政治与经济的互动,武藤先生做了简单的介绍,给我们提出的问题是政治关系、经济关系的确密不可分,但是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可能有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恶性的互动,另外一种倾向是良性的循环。一方面政治关系的恶化毫无疑问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经济关系也出现一些波动,所谓的政冷经冷;另外一种观点就认为如果把控得好,经济关系的稳定也会为政治关系的恢复产生重要的作用,因为共同经贸利益在相当程度上可以促使有关方面,包括中央政府,在处理双边一些对立和冲突的问题时考虑到两国民众消费者的实际经贸利益。
第四,关于中日双边关系对区域合作的影响。我们注意到东亚地区的经济合作,在多个框架下全面展开,但是不同的国家对不同的框架重视程度和付出的外交资源明显不同,这种情况之下,如果双边关系相对比较好,政治家可以达成一定的默契,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上路线比较清晰,效果比较良好。若政治关系恶化,双方政治家不能达成一定的默契,反过来阻碍区域合作的发展。我们需要做的是,如何使双边关系区域合作的互动朝着一个良性的方向发展。
最后一个讨论的问题就是国内的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作为全球第二和第三大经济体,提出的重要经济政策绝不能从自身的利益考虑,一定有一个外溢的效应。有学者提出安倍经济学,尤其是量化缓和之后导致的货币流动性大幅度流向市场,一定程度上导致日元汇率的贬值,对区域包括中日双方的贸易有一定的冲击和影响。日方认为安倍经济学主要是为了解决日本国内的问题,尤其是要尽快走出通缩。我想在这样一个全球化、国际经济相互依存高度发达的情况之下,任何一个国家尤其是经济大国,其国内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必须要考虑到外部的国际影响。
(来源:中国日报网 信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