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国高层首次出访,李克强此番访欧的一言一行备受关注。境外媒体分析称,当前,多数欧盟内部的发达国家经济仍在欧债危机之中拖泥带水,中东欧国家目光自然转向东亚,以求走出危机。而经济转型中的中国,也须寻找新的市场。而此次1+16的聚首,正是双方这一发展战略的契合。
《欧洲时报》29日社论称,在中东欧的核心国家罗马尼亚首都,中国总理李克强与16国总理握手的镜头,向世人凸显了世界格局中的一个新格局——1+16。
社论表示,与中国此前高层出访的全方位外交一脉相承,此次访问伴随着互利双赢的“大单”,巨额的“中资”项目签署,未来贸易翻番预期,以及政经文化旅游全方位的加强交流,已成“题中之义”。各方对中国总理,高效、务实、坦诚的外交风格,对中国与中东欧16国共同发表《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布加勒斯特纲要》也多给予极高评价。
舆论注意到,“纲要”具体体现了“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中欧合作,相向而行”三个原则,为双方未来各领域合作奠定坚实基础。
但在盘点中国总理此次成功访问之际,除了上述具体斩获,双方抓住历史机遇,借此开辟外交与战略新格局当是最为引人注目的亮点。
在世界格局深刻变化的今天,各国家,各个经济体都有自己“难念的经”。如何发挥外交智慧,在抗危机与可持续发展的战役中的扬长避短,是摆在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西欧国家还是中东欧国家,还是经济转型中的中国面前的首要课题。
当前,多数欧盟内部的发达国家经济仍在欧债危机之中拖泥带水,增长乏力,资金匮乏,自身难保,使之难以“东顾”盟内“穷国”,中东欧国家目光自然转向东亚,借助中国雄厚资金实力与“高性价比”,以求走出危机;而经济转型中的中国,其资金优势,也在找新的着力点;其商品、技术、项目承包优势,也须寻找新的市场。而此次1+16的聚首,正是双方这一发展战略的契合。
中企走出去一举多得
香港《大公报》29日刊文称,从东南亚到中东欧,在李克强就任总理以来的外访中,主动推销中国装备制造,为中国企业走出去鼓与呼,几乎成为总理行程的必备内容。
文章说,自李克强就任总理以来,新一届政府在金融、财税等诸多方面出台新政,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实实在在的扶持。
作为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国高层的首次出访,李克强此番访欧的一言一行都备受关注,其所强调的话题都给外界看做是下一步中国改革发展的重点。而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扩大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允许发挥自身优势到境外开展投资合作,允许自担风险到各国各地区自由承揽工程和劳务合作项目,允许创新方式走出去开展绿地投资、并购投资、证券投资、联合投资等。
这些密集的政策表态,为中国企业走出去营造了前所未有的宽松环境。目前来看,中国企业尤其在铁路、能源、基建、工程等方面的“走出去”步伐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一定经验。
《欧洲时报》文章称,从李克强此次高调为中国装备、制造代言,毫不客气地从东边再开一扇通往欧洲的大门,再次说明中国合纵连横而不排他,全方位自信外交的日渐成熟。
文章说,从中国新一届领导人上任之后频繁出访,八面出锋的态势中,均可窥见中国在地缘战略上的全方位布局。此次李克强中东欧“布子”,思路一脉相承,其全局观念当重于局部得失。
文章表示,中东欧地区连接亚欧两大洲,地理位置重要性自不待言。李克强此番“打通东欧门户”、“日理16国”,凝聚中东欧国家期待,进一步发挥中国在这一关键地区的大国作用,再为中国这一全方位外交添加浓墨重彩的“立体”的一笔。
(来源:中新网 编辑:党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