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订阅手机报国际 中国 博览 财经 汽车 房产 科技 娱乐 体育 时尚 旅游 健康 移民 亲子 社区 专题
中国日报 中文国际 头条国际 国际快讯 军事台海 精彩图片 国际博览 奇闻奇观 科学探索 历史揭秘 国际财经 中国经济 消费旅游 能源在线 外交讲坛 独家策划 风云对话 中日论坛 评论 特稿 新闻汇总 海外看中国 E-Weekly

中国学生被污蔑校园枪手

2012-04-17 16:03:34来源:人民网
中国日报-看世界+加关注 打印 发送 字号 T | T 我来说两句2311人参与)
免费订阅30天China Daily双语新闻手机报: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至106580009009
百度百家
 

编者的话: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案发生后,连杀30多人的校园枪手一度被传是中国留学生,还曾被国内媒体报道过。可事实并非如此。

当地时间2007年4月16日上午,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枪击事件,共造成包括凶手在内的33人丧生。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起校园枪击案。惨剧发生不久,美国一家媒体报道说,枪案凶手初步认定为中国留学生。这一说法被美联社等外电和一些国内媒体转引,借用香港《信报》的说法,“在全球华人世界引起轩然大波”。而随后,美国方面确定凶手身份为韩国籍学生,那些制造和传播了假消息的媒体不得不纷纷改口。海内外读者对错误舆论的制造者和传播者表示了强烈不满。

中国学生被污蔑校园枪手


新华社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和世界性通讯社,以及时、准确、客观、公正的报道,有力地引导了海内外舆论。简要回顾新华社处置这一报道的过程,对于我们正确处理类似报道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转引外电涉华新闻 要绷紧政治意识这根弦

北京时间4月17日上午10点左右,新华社国际部值班主任匆匆赶到社总编室报告说:“有美国媒体报道,校园枪击案的凶手可能是中国留学生。”总编室当即向社领导做了汇报。社领导要求,首先核准事实,并立即与外交部联系。新华社中央新闻采访中心按照社领导要求,立即与外交部进行了沟通,得到的答复是:凶手的身份并未得到确认,仍在核实中。

10:30,总编室汇报会按时举行。会上传达了社领导对报道的要求,对报道作出安排。

事后证实,枪击案的凶手是23岁的韩国籍学生赵承熙。而“凶手是中国留学生”的谣言,始作俑者就是美国的《芝加哥太阳时报》,这是一家在芝加哥市发行的都市报(urban tabloid)。新加坡《新报》网站4月18日报道说,在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血案的受害者被确认之前,谣言像野火一样在互联网上传播。距学校数百公里远的一家小报《芝加哥太阳时报》率先爆出错误消息,矛头直指中国留学生。

令人遗憾的是,国内个别媒体在组织有关这起美国校园枪击案报道时出现了偏差,对海外媒体的虚假报道进行了再传播。有媒体从业人员指出:在传出凶手是亚裔不久,国内有的主流门户网站转载海外媒体的报道,甚至把“枪手是中国人”作为大标题,搞噱头增加点击率。有一家外宣媒体对整个事件以及关键的新闻事实未经核实就转引了《芝加哥太阳时报》的消息。北京一家报纸则根据网上报道,在副标题和版面提要中加入了“有报道称凶手可能是中国留学生”的内容,向读者传递了不正确的信息。

对此笔者有几点思考:首先,枪击案凶手是整个事件的焦点之一。媒体对这一关键性的新闻事实不加核实就轻率地予以报道,明显违反了新闻工作的基本职业规范。

其次,虽然美联社等多家外电都报道说凶手可能是中国留学生,但所有报道均出自《芝加哥太阳时报》,没有第二个可供参照的来源。而且,《芝加哥太阳时报》远离新闻源,发布的也不是第一手的新闻,根本谈不上消息源的权威、准确。引用这样的新闻来源是新闻采编工作的大忌。

第三,作为中国媒体,当海外出现这样一则涉及中国人的负面报道时,应该冷静地想一想,外国媒体的报道有无特别用意?他们的立场和态度是怎样的?即便凶手真的是中国人,紧跟外国媒体进行渲染报道,会不会给中国的国际形象带来损害?此事会不会升级为外交事件?在中国官方没有做出表态的情况下,会不会给我外交造成被动?一些网站打出的“枪手是中国人”的标题,包含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国内读者该如何去理解和接受这个事实?显然,一些媒体主要是从“抢新闻”的角度去把握这次报道。而新华社从编辑部的编辑、终审发稿人,到总编室负责人,再到社领导,首先是以一种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国家利益为重的观念来处理这则新闻。正是这种在日常工作中培养起来的政治敏锐和把关意识,堵住了一条可能伤害中国人民甚至全球华人情感的假新闻。

真实、公正、道义 才是正确引导舆论的利器

时效、独家、首发是有效引导舆论的要素;先声夺人、先入为主、设置议题,是积极引导舆论的手段。但通过观察这次美国校园枪击案的报道,我们认为:这些要素和手段都必须在新闻报道真实、公正、道义的前提下才能发挥作用。

当凶手可能是中国留学生的消息通过互联网和一些传统媒体迅速传播时,新华社播发了《李肇星外长就美国大学校园枪击事件向美国国务卿赖斯致慰问电》《外交部发言人:对美校园发生枪击案感到震惊》《美校园枪击案事件死亡人数升至33人未发现中国学生》《详讯:美国校园枪击案凶手被证实为韩国学生》《中国外交部:中国已就部分境外媒体有关美国大学枪击案不实报道要求有关方面消除恶劣影响》《随笔:新闻报道岂能捕风捉影》等稿件,随即被法新社、美联社等外电和各大网站大量转载;海外媒体如新加坡《联合早报》4月18日在头版刊登新华社驻华盛顿记者吕明响拍摄的《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学生聚集在校园内守夜》的照片,并采用新华社关于伤亡人员中无中国学生的报道。

这说明,在大量不真实、不确定的信息快速传播时,真实、准确、权威的声音会更加有效地被受众接受。虚假新闻信息即使在一段时间内可以“先入为主”,错误地影响舆论,但形成不了受众的“认知定势”。不真实的新闻必然成为丑闻。

《芝加哥太阳时报》及一些错误转引谣言的媒体,之所以受到海内外受众的强烈质疑和猛烈抨击,正是由于他们制造和传播的是虚假的、带有偏见的新闻信息。香港《信报》4月19日报道说,在证实凶手的真实身份后出现了谴责美国的反应。网民对于当初误报凶手是中国人一事提出批评,指这令中国人蒙受了不白之冤。

4月20日出版的《参考消息》头版以《美媒体栽赃中国学生惹众怒》为题,刊登了新加坡、香港、台湾媒体对美国媒体不实报道的反应。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新华社及其所属媒体的报道得到用户和受众一致好评。《安徽商报》负责人认为,新华社援引官方消息证实了凶手的身份,有助于受众清楚地了解事件真相。北京、四川、内蒙古、黑龙江、辽宁、广东等地的读者和用户反馈说,新华网在这次报道中的表现,再一次证明新华网在重大新闻报道中的权威性和可信性。

仅仅报道事实是不够的。当凶手被确认不是中国留学生而是韩籍学生时,新华社没有因为此事与中国无关就将报道任意放开,而是旗帜鲜明地表现出了公正性。4月18日上午召开的总编室汇报会强调:“美国一些媒体进行了不负责任的臆测性报道,想当然把矛头指向中国,这反映出一些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成见。当凶手已确定是韩国籍学生后,报道中要注意凶手的美国文化背景。凶手虽是韩国籍,但8岁就定居美国,并取得永久居留证,总体上受的是美国文化的影响。因此,在有关报道中不宜强调凶手的韩国背景,也不宜把‘韩国籍学生’称为‘韩国留学生’或‘亚裔留学生’。否则,会影响整个亚洲人的形象,也会给当地的亚裔留学生造成压力。”

而一些媒体在对枪击案进行报道时,都有意无意地强调凶手的族裔身份。这不仅无益于反思事件,预防惨剧再次发生,而且会损害韩国人,甚至亚洲人的整体形象,进一步激化族群矛盾。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日报《今日美国报》(USA Today)4月24日报道说,校园枪击案发生后,很多在美国的韩裔人受到仇视。

在有关校园枪击案的后续报道中,新华社还力求挖掘惨案受害者在危急关头迸发出的人性闪光点,并用更为宽广的视野分析枪击案发生的社会根源。4月18日和19日总编室晚间汇报会对有关报道进行了部署,强调:及时、准确地报道枪击案中出现的见义勇为的事迹。例如,一名叫利布雷斯库的以色列籍七旬教师在关键时刻挺身堵住教室门,使全班学生幸免于难,而他自己则倒在凶手的枪口之下。还有一位中国女博士指挥她的学生一起互助脱险,保护了全班同学的安全。此外,对美国媒体为何想当然把矛头指向中国?这起枪击案暴露出美国枪支管理存在什么问题?美国为何多次发生校园枪案?也要做客观、全面、深入的剖析。在此后的几天时间里,新华社播发了《新闻分析:美国校园枪击案难促枪支管理》《怨恨化为宽恕—美国民众写给赵承熙的话》等稿件,被上百家国内外媒体刊发,受到读者的好评。

维护国家利益是涉华国际新闻报道应该遵从的重要原则

新华社有关这次美国校园枪击案的报道,无论是通稿、专稿,对内、对外,文字、图片,还是新华网和《参考消息》《新华每日电讯》等社办报刊,都把握得当,起到了引导和影响海内外舆论的主力军作用。从国际新闻编辑部严把第一道报道关口,到总编室迅速对全社各种形式报道提出要求,一套统一、高效的组织指挥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始至终、从上到下,都贯彻了一个明确的报道指导思想—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一切从国家利益出发。

围绕美国校园枪击案引发出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对于中国的新闻媒体来说,面对涉华国际新闻,特别是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应该如何去把握。现在我们是用回顾式的语气谈论这件事,似乎显得从容不迫。倘若凶手真的是中国留学生,我们的报道该如何应对?这恐怕是真正需要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美国校园枪击案报道告一段落后,新华社没有停留在对这次报道本身的回顾总结上,而是立即组织有关编辑部举一反三,结合这次枪击案报道和新华社多年来的采编实践,着重就国际涉华事件报道需要把握的原则进行了专题研讨。社领导强调,认真总结美国校园枪击案报道,就是要进一步提高组织指挥报道的能力,进一步维护新华社在国际涉华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的“公信力”。通过研讨大家提出:第一,维护国家利益是涉华国际新闻报道应该遵从的重要原则。第二,涉华国际事件不仅是新闻事件,也是外交事件,要从维护我外交工作大局着眼组织报道。第三,涉华国际事件发生后要多方求证,一旦得到证实或证伪,就应尽快组织客观、适度的公开报道,特别是对外报道要力求先声夺人,表明我们的立场,争取引导海内外舆论的主动权。第四,报道应以我官方表态或新华社记者现场采访得到的第一手资料为主要依据。转发、引用外电有关报道,须冷静分析,综合研判,防止做西方媒体的传声筒。

(来源:人民网 新华网 作者刘思扬是新华社总编室副主任,霍小光、袁震宇是总编室编辑 编辑:北风)


编辑:dongwei标签: 美国 校园枪击案
...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30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24小时新闻排行
精彩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