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6月26日电 据外交部网站消息,中国中日友好协会会长唐家璇23日在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中日关系研讨会上发表题为《继往开来,共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新局面》的演讲。他表示,中日间存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差异,还有历史、台湾、领土主权等诸多敏感问题,发展中日关系,要有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
唐家璇指出,在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之际,两国有识之士会聚一堂,回顾总结中日关系发展历程,展望探讨两国关系未来,恰逢其时,很有意义。
唐家璇表示,中日毗邻而居,两国关系源远流长。在长达两千年的友好交往中,两国人民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有力促进了各自发展,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从19世纪末开始,两国关系经历了一段不幸的历史,特别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极其深重的灾难,也给日本人民带来灾难。战后很长时间,中日两国处于相互隔绝和对立的不正常状态。
唐家璇称,从中日关系发展史的角度看,1972年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具有划时代意义,不仅结束了战后两国间的不正常状态,使中日关系重回和平、友好、合作的轨道,也深刻改变了国际和地区政治格局。在当时的冷战铁幕下,分属不同阵营的中日两国从敌对走向和解,为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发展睦邻友好关系树立了典范。
知古可以鉴今。唐家璇表示,纪念邦交正常化40周年,是为了从历史中寻找启迪,以利今后更好地发展中日关系。中日邦交正常化留给我们许多重要的经验和启迪:
——发展中日关系,要有洞悉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的战略眼光。上世纪70年代初,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美国总统尼克松对中国进行破冰之旅,日本国内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日益高涨。中日两国领导人敏锐地看到,两国邦交正常化时机已经成熟。田中角荣首相顺应时势,应周恩来总理邀请率团访华,两国领导人共同签署并发表中日联合声明,一举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掀开中日关系新的一页。在此后缔结和平友好条约以及打破政治僵局等几次重大历史关头,两国领导人都作出了顺应时代潮流的正确抉择,他们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值得后人学习。
——发展中日关系,要有勇于担当的历史责任感。不难想象,面对日本侵华战争造成的巨大创伤和两国间意识形态鸿沟,中日邦交正常化之路充满艰难险阻。在重大历史抉择面前,两国老一辈领导人和政治家从两国和两国人民根本利益出发,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魄力,果断作出战略决断,排除重重阻力和干扰,毅然承担起历史责任。他们的正确抉择,有力推动了历史车轮向前发展。
——发展中日关系,要有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中日间存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差异,还有历史、台湾、领土主权等诸多敏感问题。两国领导人在邦交正常化谈判过程中,着眼长远和大局,正视现实,秉持“求同存异”的精神,就涉及两国关系政治基础的重大问题达成一致,就钓鱼岛问题达成“暂时放一放、留待以后解决”的重要谅解。两国领导人显示的高度政治智慧极大加快了中日邦交正常化进程,为中日关系的长期稳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两国老一辈政治家达成的重要共识和谅解,应予珍视和坚持下去,同时我们也需要创造条件,逐步探索如何由“求同存异”发展到“求同化异”。
——发展中日关系,要有坚定不移的友好信念。中日友好是贯穿两千年中日关系的不变主题。战后,两国各界有识之士秉持中日友好的坚定信念,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推动民间先行,以民促官,为两国邦交正常化积累条件,经过20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集涓涓细流汇成不可阻挡的时代洪流,推动中日邦交正常化顺利实现。中日关系的历史从正反两个方面充分证明,中日两国合则两利,完全可以实现双赢;斗则俱损,其最终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中日友好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无法阻挡的历史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