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亚太|北美·欧洲|中东·中亚|非洲·拉美|中外关系|国际组织|时政专题|
  精彩推荐 英夫妇自制飞机环游世界 241小时游23国|猫鼬和非洲疣猪演绎现实版《狮子王》|澳大利亚小飞机撞上摩天轮 两少年游客险丧命|
时政>美欧>其它
陶短房:距诺贝尔奖“一步”距科学高峰几步?
2011-10-04 09:10:50      来源:东方早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国际进行时


因创制新型抗疟特效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80高龄的中国医学家屠呦呦日前荣获2011年度拉斯克奖的临床医学奖,这是迄今中国生物医学界所获得的最高国际大奖。由于许多拉斯克奖获奖者日后均获诺贝尔医学奖,因此有舆论称,中国科学家终于离诺贝尔奖“只有一步之遥”。

中国的科学家在诺贝尔奖的自然科学奖项迄今仍保持“零纪录”,如今终于“只差一步”,国人兴奋、激动,都在情理中。

评奖委员会给出的获奖理由,是“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这毫不夸张,笔者在西非工作、居住的几年,不仅目睹了疟疾在卫生状况恶劣的黑非洲是如何肆虐、如何令大量成人和孩子死亡的,也亲身经历过3次致命的疟疾患病过程,复方青蒿素注射剂可谓是我的“救命恩人”,如今它的发明者之一获得国际声誉和承认,对笔者而言,是十分高兴的事,如能获得诺贝尔奖,自然更是锦上添花。

不过高兴之余,却免不了生出一丝担心。

众所周知,在中国许多领域,都不同程度存在“博奖项”的陋习,不惜拼凑裁剪,甚至削足适履,只求一博得奖,哪怕违反科学规律,影响长期研究的系统性也在所不惜。中国虽是个大国,但科研底子薄弱,科研资源有限且宝贵,倘为了垫高这“一步”,而不惜拆屋子、劈桌子,慢说未必得手,便因此得了这个奖,又有多大价值?

诺贝尔奖是对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成果的追认和肯定,只有在基础科学、应用科学长期稳定投入、不断获得成果的前提下,才能体现其真正价值。由于多方面原因,中国在这些领域起步就已比发达国家晚了几百年,近百年来科研、教育投入又远远不足,科技成果转化差强人意,教育-科研-生产的良性循环远未具备应有规模。尽管近年来这种状况有显著改善,但基础科学原本就是“慢工出细活”,需要积累和磨砺的功夫。

日本自1867年明治维新开始大规模投入近代自然科学研究,即便战争、动乱也不中辍,直到战后才在经济领域获得满意回报,近10年方获得诺贝尔相关奖项的“井喷”,并开始摆脱“最佳模仿者”的帽子。与之相比,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差距十分明显,年申请专利、发表论文数虽名列前茅,其中有价值的创新成分却严重不足,就屠呦呦个人而言,或许真的“只差一步”,可中国基础科学、应用科学距科学高峰,相差又何止一步之遥?

正如前文所言,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培养周期长,收获需假以时日,有关方面应将政策更多向从事这些项目、学科研究的“塔基”、中坚骨干倾斜,确保其应有的物质、精神待遇,从而维护其科研积极性,确保项目和队伍的稳定。惟有下大力气培养、恢复中国人的创造力源泉,才能在十几年、几十年后迎来属于自己的“诺贝尔井喷”。

即以此次获奖的青蒿素而言,尽管原料、原药几乎全部来自中国,成药的知识产权也完全属于中方,但由于决策误区,中方厂商不仅主动将成药专利送给瑞士诺华、法国赛诺非等国际厂商,且在争取联合国、WHO和欧盟等组织预供应商资格方面动作迟缓,导致最关键的非洲等市场,用中国原料、中国专利生产的“洋青蒿素”大行其道,中国自己的产品却只能“打擦边球”。如果说,同样“只差一步”,争取应有的市场利益、份额,显然比“博奖项”有意义得多,要知道,青蒿素原料和成药销售利润比约为1:20。

中国科技和世界高峰的另一个重大差距,是重初始研究,轻改进、更新和换代,仿佛推出成果便万事大吉,精力往往转到新项目、新领域,而国际上则更注重持续研究和“渐改”,充分挖掘科研成果的价值和潜力。即以抗疟药而言,前几代由国外研发的产品——氯喹和SP都有几代或十几代产品,每隔几年就推出一代,以克服疟原虫的抗药性,而青蒿素制剂诞生至今已近30年,除了单方变复方外,改进均不显著。非洲方面的信息称,一些地方的疟原虫已出现对复方青蒿素的明显抗药性。倘若中国科学家故步自封,“青蒿素神话”被打破只是时间问题;倘已积累多年生产经验的西方大药商率先突破青蒿素更新换代的瓶颈,则这块难得的、离世界水平最近的“科学制高点”也将摇摇欲坠。相较于诺贝尔奖,中国科学家和有关方面,似应在科研成果的更新换代上迎头赶上这“一步”。

(来源:东方早报 旅加学者陶短房 编辑:杨洁)


新闻热搜
 
商讯
视觉
博客
美女变僵尸恐怖电影化妆术
这是一组很可怕电影化妆集合---美女变僵尸, 照片中可对比女演员化妆前后的效果。 >> 详细

论坛
喷饭的体坛搞笑瞬间(图)
体育摄影师总是紧绷着神经,因为力与美总是发生在瞬间,但有时巧合也会照出意想不到的作品。 >> 详细

财经
点击排行
 
 
英语点津
网站地图                  
国际 要闻 深度 亚太 北美 中东 拉美 中外关系 国际组织 海外看中国
评论 本网视点 国际时评 中国观察 财经评论 网友热议 影视书评 声音 漫画 外交讲坛
财经 国际财经 中国经济 分析评论 股市基金 房产动态 经济数据 消费旅游 理财保险 资讯抢鲜报
博览 奇闻奇观 科学探索 历史揭秘 劲爆丑闻 名人轶事 精彩热图 幽默 本周推荐  
音画 环球瞭望 社会百态 娱乐时尚 图吧博客 论坛精选 军事天地 时事热点 图片专题  
军事 军事广角 即时消息 装备图集 中国国防 国际防务 军事评论 专栏    
  台海风情 台海热点 台湾旅游 台海局势 走进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