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沉默了两天,被指控性侵酒店女服务员的斯特劳斯•卡恩就如法国《世界报》评论所言,“勇敢”地辞去了IMF总裁的职务。
而在其它方面,卡恩表现的却是另一种“勇敢”:作为自年初直到事发前法国社会党呼声最高、民调支持率一直稳压萨科奇的2012法国总统潜在人选,他和他的团队至今未声明退出6周后即将举行的总统候选人社会党内初选;作为一个有3段婚史,曾在2008年被IMF正式调查性丑闻的有“前科”的公众人物,他和他的辩护团队至今仍坚持作无罪辩护,这一立场甚至在其IMF辞职声明中也并行不悖地表述无遗。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法国政坛和IMF的氛围不同,卡恩承受的压力也不一样。
如果卡恩的性丑闻发生在美国政坛,他早在2008年就很可能被淘汰出局,因为美国选民对政治家的私生活十分挑剔苛刻,而在法国则不然。只要是你情我愿且双方成年,政治家的“男女关系问题”通常会被当做“个人问题”抛在一边,倘若刻意穷追猛打,弄不好反倒适得其反。萨科奇在这方面故事多多已不是秘密,左翼政治家方面,前总统密特朗的情妇和私生女能和婚生子女一同出席正式葬礼,上届总统候选人罗亚尔和前干事长奥朗德未婚同居且分分合合,法国人都只当风流韵事看。
此次卡恩的“性侵案”情节离奇,且发生时间过于凑巧(社会党内初选前6周、希腊债务危机二次救助方案讨论关键时刻),原本就容易让想象力丰富的法国人产生“阴谋论”联想(根据BFM电视、《20分钟报》和RMC5月17日晚结束的联合民调,57%的法国人坚信卡恩是“阴谋受害者”,持相反意见的仅占32%),而卡恩被反铐着押进押出的画面在全球媒体滚动播出,在美国是寻常事,在法国却是不折不扣的违法行为,更不符合“嫌犯在未定罪、未认罪前都是无辜”的“无罪推定”原则,因此在法国本土,卡恩的丑闻并未让他及他的社会党人气下降(前述民调显示,即便卡恩不能参选,大多数社会党潜在候选人仍能稳赢萨科奇),相反,在最初得意忘形、落井下石后,包括萨科奇和执政党法国人民运动联盟在内的政敌们纷纷表现出谨慎、自律的姿态,甚至公然表示“不应试图利用此事达到政治目的”,以免弄巧成拙激怒民意,甚至被“对号入座”,当作“阴谋论”的主谋,没吃上羊肉,反惹一身骚。
在这样的政治氛围和民意背景下,卡恩当然可以在法国政坛暂且稳住,静观其变。目前法国社会党各派均表现出团结、低调、静观司法进展的姿态,卡恩完全可以先等周五纽约陪审团的裁决,以及二次保释申请的结果,然后作出最有利的选择,即便此次大选无望,也可在党内待价而沽,起到重要的平衡作用,来日方长,不至于输得精光。
而IMF的情况则正好相反。事发后不到24小时,布鲁塞尔的欧洲各国财务专家、政客和欧盟多国财长就纷纷施压,逼迫卡恩辞职。这些欧洲同僚之所以如此无情,并非仅仅因为卡恩“社会主义色彩浓厚”的金融改革主张和强调政府干预的危机救助理念,而更多是出于争夺IMF主导权的考量:自1945年战后国际金融体系奠基之初,美欧就达成了不成文的君子协定,即美国人主掌世界银行,欧洲人主掌IMF,战后11位IMF总裁无一例外是欧洲人。卡恩的突然出事让一切变得微妙:代理其职务的利普斯基是美国人,而近年来崛起的新兴国家早已对欧洲垄断IMF总裁不满,欧洲人唯恐这两派力量趁乱夺走“天生属于欧洲”的宝座,因此才迫不及待地对卡恩“落井下石”,也正因如此,卡恩才审时度势,首先弃守了根本守不住的IMF防线。
可想而知,布鲁塞尔和欧洲各国会迫不及待地推出他们的人选,法国财长拉加德、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前德国央行行长韦伯、德意志银行总裁阿克曼、西班牙人萨尔加多等相继被匆忙抛出,他们各有长短,很难取舍,在法、德等国政府尚未明确表态支持哪位候选人的情况下,遽难断定谁更有机会。而新兴国家也不会放过这个改变IMF“欧洲血统”的良机,以色列央行董事斯坦利•费舍尔、PIMCO基金CEO穆罕默德•埃利安、印度计划委员会副主任阿鲁瓦利亚、南非前财长曼纽尔,乃至中国、印度、日本候选人的名字一个又一个出现在国际传媒。但平心而论,新兴国家最大的弱点是实力分散,每个候选人都只能得到小圈子的支持,一旦欧盟各国铁了心捍卫自身特权,推出单一候选人上位,一盘散沙、各有打算的新兴国家很难在此次“翻盘”成功。
(来源:中国日报网 陶短房 编辑: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