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代表团副团长、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司长苏伟要求发言
与会代表在欢庆“胜利”
中国日报网消息:综合各国媒体报道,经过13天的艰难谈判,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终于在12月19日比原定计划推迟一天结束,那么在这段时间里都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会议进程又是如何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 发现可疑包裹
12月7日,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如期开幕。《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德布尔在致辞中呼吁会议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有效协议,提出严格的减排目标,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发展中国家的代表们在随后的发言中积极回应了德布尔的呼吁,强调发达国家应当履行义务,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援助。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代表们也表示愿意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部分资金。
大会正式开始之前,还曾发生了一起意外事件。会场入口安检处发现了一个可疑包裹,由于担心里面装有爆炸物,安保人员封闭了所有通道,禁止人员进出。尽管40分钟以后,安保人员宣布这是一场误会,但此事似乎给大会蒙上了一层不祥的阴影。
*** 惊爆“西方密约”
8日,英国《卫报》披露了一份由西方国家主导的决议草案,该草案不仅赋予了发达工业国家在未来气候变化问题谈判上更大的话语权,而且还削弱了联合国在此问题上的应有作用,抛弃了《京都议定书》的减排原则,该草案因此又被称为“西方密约”。
发展中国家在获知此草案的内容以后,愤怒不已。在9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代表“77国集团”和中国发言的苏丹外交官迪亚平说,这份草案是不可接受的。“我要对发达国家说,这是你们需要的协议,不是我们需要的!”
随后,联合国官员出面澄清说,该文本只是一份供讨论的基础性文件,不是大会的协议草案,任何正式文件都需经由大会主席向各代表团散发。
*** 发展中国家抗议
在经过了一天的短暂调整之后,14日上午大会本应复会,按预定计划,190多个国家的代表将展开商讨,寻求解决主要分歧的办法,以便达成缓和全球气候暖化的新协议。但是,包括中国、印度,以及广大非洲国家在内的135个发展中国家拒绝派代表出席当天的会议,他们指责发达国家企图扼杀《京都议定书》,以逃避本应承担的减排责任。
经多方斡旋,14日下午大会终于得以继续。
*** 重新“双轨制”
按照程序,大会应该按照“双轨制”分别由《京都议定书》特设工作组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长期合作特设工作组分别提交一份报告,作为高层会议阶段讨论的基础。但16日中午,大会主席、丹麦首相拉斯穆森以推动谈判为借口,突然抛出了一份新的草案。这一做法遭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一致指责,大会进程再次被打乱。
17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组织》秘书处执行秘书德布尔指出:“只有联合国气候谈判两个工作组提出的文件,才是大会讨论唯一的基础。”他强调,在当前会议中所有发展中国家都坚持必须保留《京都议定书》,因为这是当前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唯一有法律效力的工具,并且体现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当天中午,大会重新回到“双轨制”下进行。
*** 未通过正式决议
18日晚,在奥巴马所提协议的基础上,来自28个国家的与会领导人以及部长们经过挑灯夜战,终于敲定了一份供最后表决的协议草案。
但是,由于各方分歧依然严重,在经过了通宵达旦地激烈讨论以后,当地时间19日上午8时许(北京时间19日下午3时许),大会主席、丹麦首相拉斯穆森宣布决议草案未获通过。在经过再一次会下讨论后,拉斯穆森提议以大会备忘录的形式通过该协议。
有专家表示,尽管该协议最终没能以大会正式决议的形式通过,但它已经获得了许多国家的认可。大会发言人海伊表示,该协议的内容有望被自愿遵守的国家付诸实施。
(来源:中国日报网 柳洪杰 编辑:刘纯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