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亚太|北美·欧洲|中东·中亚|非洲·拉美|中外关系|国际组织|时政专题|
  精彩推荐 韩国称愿“无条件”帮助朝鲜应对甲流疫情|NASA新一代望远镜将升空 将绘“宇宙地图”|评论:减排,世界期待美欧加力|
碳政治下的中国战略抉择
2009-12-10 09:17:46

我来说两句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中国日报网消息:据《文汇报》消息,所谓“碳政治”,又可以称之为“气候政治”,就是指各国围绕温室气体排放问题所形成的国际政治,而国际上关于温室气体排放又按照二氧化碳来计算,故称之为“碳政治”。

  无论哥本哈根会议的结果如何,“碳政治”将会成为未来20年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主题。这就需要我们未雨绸缪,积极主动地制定一套国家发展战略,不仅积极回应国际碳政治,更要在未来的国际谈判中,形成一整套话语策略,致力于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和政治秩序。

  核心是新技术问题

  “碳政治”背后的核心问题乃是新技术问题。从人类历史看,每一次技术革命不仅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财富,而且对这些财富的善用就可以转化为政治和军事优势,直接引发国际政治格局的改变。在信息时代之后,欧美一直在摸索下一次科学技术所带动的经济增长点,基于对传统能源耗尽的预测,欧美国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新能源技术。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就不是如何消极应对西方国家主导的“碳政治”,而应当是“以我为主”,在面对又一次新技术革命浪潮时,作出自己的政治决断。

  中央已经明确把新能源技术定义为“把握世界产业技术革命的新趋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但问题是,在众多的新能源技术中,中国究竟选择哪些技术作为突破口?这不仅要考虑中国目前的技术基础,也要考虑中国的经济结构,更要考虑国际市场,尤其要考虑这种新能源的开发必须能带动军工技术、航天技术和制造技术的升级换代,从而将这种新技术运用到更广泛的领域中。

  “碳政治”最终要转化为一系列法律标准和技术标准,但这些标准需要建立在一套科学话语、技术话语和法律话语上。其中,如何测量和计算每个国家的“碳排放量”,如何在法律上分割碳排放权,就直接影响着“碳政治”的利益分配。为此,就需要提出一套用技术话语包装起来的关于统计和计算的方法学,从而在国际谈判中提出有利于自己的标准。

  比如,目前各国碳排放量计算以国家为单位,采取“国家碳排放总量指标”。由此,我国的碳排放量仅次于美国,且很快会成为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国。但是,如果采用“人均碳排放量指标”,那么我国碳排放量排名会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552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视觉
博客
美钉子户拒绝百万赔偿款
固执的老太太成最特殊的钉子户,而迪士尼给她的房子系上气球,成现实版“飞屋”。 >> 详细

论坛
海参崴的时尚美女们
走在海参崴的大街上,无论你向哪个方向看上一眼,都一定可以欣赏到美女。 >> 详细

财经
点击排行
 
 
英语点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