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英美注资方案的比较
因担心购买问题资产的操作复杂,见效缓慢,美国政府效仿英国做法,将《经济稳定紧急法案》中收购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一部分改为注资,两国注资方案的基本思路一致,但操作模式又有所不同。
(一)相同之处。
1、政策目标相同。注资方案着眼点是提高银行业特别是大型银行(案着外部性更大)的资本充足率,恢复存款人、借款人和投资者信心,重启银行体系信贷功能,减轻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同时,由于注资可直接补充银行一级资本,通过“乘数效应”可释放出数倍于注资规模的可贷资金,政策效果优于购买银行不良资产。
2、有利于保护债权人利益。一旦金融机构倒闭,普通股、优先股偿还顺序位于债务之后,政府注资增加了资本缓冲,减轻对金融机构交易对手风险的担忧,降低银行“借新还旧”的成本和压力。
3、注重保护纳税人利益,避免道德风险。一是英美两国政府所购优先股股息均高于本国五年期国债利息,只要金融机构不进一步恶化,政府收支轧差后可有盈余,财政负担可控。二是注资条款对所有金融机构一视同仁,且附带了限制高管薪酬等诸多限制,降低了道德风险,减轻政治压力。
4、为政府最终退出留出通道。通过规定优先股的高股息(英国)或股息由5%递增到9%(美国),鼓励企业在经营状况改善后,采用市场化融资方式替代政府注资,赎回优先股,留出政府退出渠道。
(二)不同之处。
1、美国注资方案更注重保护现有股东利益,有利于吸引新的私人资本进入,预计其政策效果更佳。美国政府持有优先股股息为5%,低于目前市场融资成本,附带的认股权证规模较小,且允许通过回购优先股方式注销一半,股权稀释效应不大,有利于保护现有股东利益,并吸引新的投资者进入。而英国政府持有的优先股股息率为12%,五年内不得赎回,期间也不得向普通股支付红利,这既严重侵蚀银行利润,损害现有股东利益,又让新的投资者望而却步。注资消息公布后,美国受益金融股强劲上涨,英国受益金融股则低迷不振。
2、美国方案更注重与企业保持“一臂距离”,避免被认为实行国有化和进入社会主义。美国政府只购买金融机构无表决权、不可转换的优先股,政府不派出董事,不参与管理,尽力避免违背所谓自由市场准则。而英国政府将包销有投票权的普通股,委派独立董事,参与金融机构管理。
四、对注资方案的反映
注资方案公布后,各界反映良好。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和以索罗斯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均对方案表示肯定。全球主要股指特别是金融股强劲反弹,主要金融机构信用违约掉期息差(衡量债务违约风险)大幅收窄,说明方案已起到积极作用。但市场也普遍认为,虽然方案避免了金融体系崩溃,但全球实体经济衰退已不可避免,美金融股短暂反弹随后下跌,以及道琼斯指数的大幅下跌,就是反映了这种预期。此外,德国、法国、瑞士、奥地利等国也先后宣布了向本国银行业的注资计划。
(信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