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平:首次参加奥运都不敢笑 为养家糊口才出国
[ 2008-07-08 14:16 ]

  作为中国女排曾经引以为豪、享誉世界的“铁榔头”,她可谓家喻户晓。如今年近五旬,一身伤病,独自承担着抚养女儿的重任,她仍带队拼搏在奥运赛场上。从当年的国家荣誉,到现在的参与精神,她对奥运精神有了全新的理解和认识。 3月18日,她带领美国女排再次来到中国比赛,受到了众多媒体、球迷的热烈追捧。昨天,郎平接受本报记者专访,她说:奥运曾经是我们的一切,那是国家荣誉。

  与郎平的谈话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女排首夺奥运金牌开始。那是郎平第一次参加奥运会。

  回想当初,郎平感慨颇多。她说,决赛前,她正受到慢性阑尾炎的折磨,但是奥运会让她忘记了所有伤痛,郎平说:“1980年中国没有参加奥运会,因此1984年奥运会,我们大家都非常期待,因为运动员的运动寿命都不算长,也就能参加一两届奥运会。当时感觉压力很大,祖国和人民都在看着我们,吃饭睡觉都想着奥运。我当时身体不好,阑尾炎疼的时候死去活来,现在想起来很后怕。但那时候参加奥运会是国家荣誉,所以不想这些,我们的口号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连死都不怕,当然不怕疼了。因为我的头被球砸过,三天没起床,记忆力消退了,所以具体细节记不清了。但是我们挂在嘴边的话就是‘人生能有几回搏’!”说到这里郎平淡淡地笑了一下。

  领奖时的情景至今仍令她激动不已。“登上领奖台的感觉很好,就觉得这一辈子没有白活。拿着奖牌我看了半天,生怕是假的。说起来那时候也很奇怪,我们那个环境和现在不同,在场上不能笑,你笑了就会觉得你是不认真、不投入。即使上了领奖台也不能笑,得意忘形可不行。那时候要夹着尾巴做人。现在讲究个性解放,释放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奥运精神就是参与,不要只记得冠军

  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就夺得金牌。郎平说,当时自己感觉有无限的荣耀。但是从1988年汉城奥运会开始,她对奥运逐渐有了新的认识。

  1985年,郎平暂时退役。1986年,她开始担任中国女排助理教练。但是1988年,中国女排在汉城奥运会上仅获得第三名,没想到,当时社会上对女排几乎都是批判的态度。杨锡兰给她写信时都哭了,说是对不起祖国人民的期望。从那一刻起,郎平对奥运有了新的认识,她逐渐感觉以前的看法是狭隘的。她觉得铜牌和银牌同样令人尊重,值得祝贺。

  1996年,郎平第二次参加奥运会,这一次她的身份是中国女排主教练。她接手之前,中国队连亚洲冠军都丢了,离奥运会也只有一年的时间,因此能在亚特兰大拿到银牌已非常不容易了,但是国内的批评声音仍然很多。 “1996年奥运会决赛,我们输给了路易斯领军的巅峰时期的古巴队,获得银牌。赛后所有队员都哭了,孙玥、何琦哭得更伤心,因为这是所有人拼搏的结果,自己的劳动应该得到尊重。但是在国内,人们更多记住的是金牌,是冠军。”

  郎平认为,全世界有248个国家开展排球运动,能够进入奥运会的球队就那么十几支,每个球队的起点不一样,你自然不能以一个同样的标准去要求他们。

  郎平说,体育运动是有其规律的,有高峰就会有低谷。能够参加奥运会就是幸运的,有很多运动员很有实力,却因为没有运气,最终与奥运擦肩而过。因此,她开始认识到:只要你参与了,就会有收获,只要你付出了,就应该被铭记。“我理解的奥运精神就是参与,参与了你就成功了。”

  体育已国际化,我们的对手不仅是中国队

  正是因为这种参与精神,郎平一直没有停止过这种精神的追求。郎平退役后先后担任了中国女排主教练、意大利俱乐部队主教练,后来又担任了美国队主教练。

  谈到日益临近的2008年奥运会,郎平说,她带美国队没有什么压力,现在的美国队不像当初海曼那批,那批人真是专业队,现在更多的运动员要兼顾学业,所以近10年来,美国也没有再出现海曼她们那么优秀的球员。美国排协也没有给她定过高的目标。

  如果问“谁是最熟悉中国女排的外国队教练”,那无疑是郎平,当然对于这支球队她也很有感情,郎平说:“去年中国队状况不好,不过在陈导的努力下,逐渐走出了低谷,今年冯坤和赵蕊蕊同时归队,这对于中国队非常重要,她们的到来让中国队的实力又上升了一个层次,一个完备的体系逐渐形成了。虽然冯坤和赵蕊蕊都有很长时间没有比赛,赵蕊蕊甚至已经三年多没有正式比赛,但是我对她们很有信心,她们不是新队员,见过大场面,经验很丰富,很快就能找到比赛的感觉。她们的回归让中国女排在2008年奥运会上重新成为最有希望夺标的球队。”

  记者问她,如果在奥运会上遭遇中国队时,她是否会有一种很矛盾的心态。面对这样的问题,郎平非常老练,她总是不会将中国队从对手中单独提出来,她说:“体育目前已经非常国际化了,我们要很职业地看待它。俄罗斯队就是意大利人执教,这说明了国际社会对于你的一种认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我们的对手不仅仅是中国,所有参加奥运会的球队都是我们的对手,中国队是最强大的几支球队之一,是最有希望获得冠军的。”

  抛开奥运情结,出国执教更多为了女儿

  由于多年的运动生涯,并多年带队比赛,郎平一身伤病,但是她更牵挂的是自己的女儿。郎平说得很实在,“我有女儿,我要养家糊口,因此抛开奥运情结,我选择了出国执教,就是为了让女儿尽可能过得好一些。”

  郎平说,她最早带的国外球队是意大利的俱乐部队。俱乐部的球员来自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要在短期内将他们组织到一起是很不容易的。6年俱乐部队执教的经历让她提高了很多,更主要的是在意大利执教,每年至少能有4个多月的时间可以持续陪着女儿(赛程比较集中)。

  “我也很喜欢意大利饮食,虽然这让我胖了10斤。”郎平笑着说,后来回到美国执教也是因为女儿的原因,“女孩子长大了,妈妈最好能够时常在身边,当时美国排协发出了邀请,我就接受了。”

  郎平坦言虽然她深爱着排球运动,但是她女儿打排球其实不是她教的。“浪浪最早是踢足球,她只要能通过体育运动茁壮成长我就高兴,究竟是什么项目并不重要,我并没有要求她什么。后来她又转而打篮球,还打得不错,突然有一天她告诉我开始学打排球了,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因为隔着网子,没有人撞她,小孩子想法就是这么简单。”

  这些年,郎平深切感受到中美文化的差异,她说:“我们以前做运动员时,教练都是告诉你什么地方不对。到了美国,教练总是说‘你做得很好,非常好,还可以更好!’这就是理念的不同。对女儿我只是给她提一些建议,因为她这个年龄的孩子容易逆反,我和她交流排球其实是很谨慎的,即使觉得她动作不对,很多时候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此我对她在事业上真的没有太多的期望,排球对于她就是一种业余爱好。”

  郎平还告诉记者,在美国,所有人都有权参加国家队选拔,你可以不选她,但不能不让她参加选拔,否则人家会告你侵犯人权。看起来很滑稽,但确实就是这样的一个文化环境,不身临其境是难以想象的。

  记者手记

  郎平有个好人缘

  上世纪80年代,辉煌的中国女排是国人的榜样,而郎平又是这支光荣队伍中的标志性人物。几乎所有与她合作过的人都会赞许她的为人。

  郎平说自己不是个当领导的材料,而是喜欢被人领导。但这并不影响她与领导、队友、同事成为好朋友。袁伟民很赞许郎平,陈忠和很佩服郎平,她的队员们(无论是中国的、意大利的还是美国的)都很崇敬她。

  记得第一次见到郎平指导是在雅典奥运会,我和她坐在一起看球,当时她还是转播嘉宾。中国女排第一场比赛对美国队,赵蕊蕊第一个球就受伤了,郎平不住地叹息。虽然那时还不相识,但就赵蕊蕊的受伤,我和郎平聊到了一起。她很平易近人,待人亲切真诚。后来一起坐地铁时,谈起其他项目比赛的情况,她还不时地向我请教,丝毫不像一个名人。

  昨天采访时,她思维缜密,谈吐流畅,还不时地和我开个玩笑。“这次中国行之所以选择天津、湖南、浙江和江苏,主要是和这四个地方的球队关系好,并能给我们提供食宿。”郎平笑了起来,这让我不觉得她是个采访对象,更像是一位大姐姐在和我闲聊。

  -链接

  郎平经历

  1960年12月10日 生于天津市

  1976年 入选北京青年队

  1977年 入选北京女排

  1978年 入选中国女排,为主力队员、主攻手

  1979年 获亚洲锦标赛冠军,获“优秀运动员”奖

  1980—1985年 连续六年被评为“全国十佳运动员”

  1981年 获第三届世界杯赛冠军,获“世界优秀运动员”奖

  1982年 获第九届世界锦标赛冠军

  1984年 获第二十三届奥运会冠军

  1985年 获第四届世界杯赛冠军,获“世界最佳运动员”奖

  1986年 任中国女排助理教练

  1986年 中国女排获第十届世界锦标赛冠军

  1986年 中国女排获亚洲运动会冠军

  1987—1989年 赴美国自费留学

  1989—1991年 在意大利摩德纳俱乐部打球

  1994年 任八佰伴世界明星队主教练

  1995年2月 任中国女排主教练

  1996年 率中国女排获第二十六届亚特兰大奥运会亚军,获“世界最佳教练员”奖

(来源:京华时报 2008年03月21日报道)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