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九洲体育馆 经济日报记者顾阳摄
便民点 经济日报记者顾阳摄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地震灾区现在怎么样了?可能是很多人都在关心的一个问题。“只有到了灾区后,才能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情况。”经济日报社组织了几批记者深入到灾区进行实地采访。做为亲历灾区最前线的见证人,他们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故事。
下文根据经济日报记者顾阳的口述录音整理。
以工代赈 让更多的人有事做
我在九洲体育馆采访这些灾民,最大的感受是他们不想等着,想尽快把家园重建起来。这些人没有一个在满足现状,都想回去把房屋修好。有个在都江堰开农家乐的老板,他说,每天可以领到钱和粮食,但我手下的员工怎么办呢?所以我一定要回去重新开业。
当地工商部门考虑到灾民光吃光喝不行,还有其他需要,于是他们就建立了领取营业执照的快速通道。凡是之前有过注册登记的,如果找不到证件,只要到工商局备案就可以把原来的小百货店开起来。如果以前没有办过登记的,一天之内就能把全部手续办完,马上发给营业执照。不过涉及到老百姓健康的,比如食品方面,还需要经过严格的检验手续才行。
在绵阳,我参加了当地第一场人员招聘会,正好碰到了我老家江苏的一家服装企业在那里招聘。他们的负责人介绍,这次要招三批共五百多人,当天是第一批,一百多人已经招满了。我们在两天后定了专列,将这些人安置到江苏进行异地就业。所有被录用的人穿上他们统一的服装,统一组织上火车,直接到江苏去上班。
解决灾民就业问题还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当地政府开发一些公益性岗位。比如搭建帐篷、打扫卫生等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员,从灾民中选择一部分人来做,每干一天就能有几十块钱回报。另一种是以工代赈。比如对口支援地方派来一些职工搞援建,但是人手不够,就把当地的青壮年灾民组织起来,做那些稍微培训就能上岗的辅助性工作,把捐赠物换成人民币,作为支付给他们的工资。这样灾民不至于无所事事,可以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当然,其中有些办法是阶段性的。总之,各方面都在想办法,自己“造血”而不是等待“输血”。
保证安全 尽快恢复生产
什邡、绵阳等地区受损比较严重,对它的工业结构造成了严重影响。绵竹的一位副市长介绍,当地有3大支柱工业,分别是以东方汽轮机厂为代表的机械制造业,以龙蟒集团为代表的磷化工业,还有一个是以剑南春为代表的食品工业。这些企业受损情况不容乐观。
东汽在汉旺镇,与震中汶川只隔了一座山。这家企业的部分厂房和大楼已被夷为平地,将来可能会考虑异地建厂。不过他们现在已经复产了,除了完成订单,更主要的是恢复大家的信心。我们采访了一个给东汽做配套设备的企业,它也跟着恢复了生产。大型骨干企业的复产给整个产业链条都注入了信心。
另外还有一些企业复产是为了生产救灾物资。比如什邡有个蓝剑集团是生产饮用水的,他们冒着余震也要复产。侨源气体是生产医用氧的,他们边生产边恢复。五条生产线还剩两条能够开动,这两条就先生产着,另外几条抓紧时间检修。各个企业受损情况不同,不过他们都在考虑安全的基础上尽快恢复生产。
科学规划,重新布局
在接触的干部中,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表示灾后重建要科学,更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绵竹的磷化工企业污染比较厉害,但它已经是支柱产业,成为全国最大的磷矿生产基地,转型相当困难。这次绵竹有关方面要重新规划,建立符合城市定位的产业,把一些小散乱的企业取消。
都江堰的旅游局长现在最担心的是对游客信心的打击,如何恢复游客信心是他下一步要钻研的课题。他说,过一段时间,他们会把当地的旅游从业者拉到旅游做得比较好的城市去进修培训,希望能学到当地的营销技巧,同时能跟这些城市建立旅游联盟,吸引游客把市场逐渐恢复起来。
都江堰迫切希望恢复旅游市场,他们有自己的想法。5月22日都江堰市宣布进入灾后重建阶段,5月29日开了一个全球招标会,6月10日从47家报名机构中选出了10家单位到都江堰进行实地考察,尽可能拿到第一手数据,具体的规划方案大约在7月10日出来,这个速度是相当快的,政府组织的效率也很高。
每个地方政府都在考虑怎么规划,怎么布局,怎么调整,怎么在新的起点上建立更好的家园。在彭州,当地政府首先考虑建设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他们准备建两个大型的水泥厂,这样可以把当地的灾民组织起来,尽快恢复生产。对于以后是建造密集型还是分散型住宅,他们更注重科学,先论证,然后再来考虑如何布局。
(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