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银行专家谈外国减灾重建经验
[ 2008-06-13 17:44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世界银行环境问题和减灾方面的两名顾问6月13日接受中国日报网记者采访,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世界各国救灾减灾方面的经验教训为中国四川地震重建提供了不少有益参考。专家指出,重建过程不是恢复当地灾前面貌,而应考虑环境等综合因素,进行更高标准的建设。此外,还应广泛提高人们自身的防灾意识,更有效减少伤害。

    ***循环利用建筑材料

    世行环境管理问题顾问、伊尔姆环境资源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地区经理柯大伟(David A. Arthur)指出,灾区在重建中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是数量庞大的建筑废墟需要清理,根据他的估算,仅倒塌的房屋一项,四川灾区可能有1亿吨的碎石和建筑物废墟需要清理,如果算上公路废墟,实际数字有可能是这个数字的2倍或3倍,清理这些废墟需要1000万到2000万次的卡车运输。此外,进行重建工作还需要再运进新的建筑材料,工作量十分大。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重建可能需要从别的地方取用木材。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这都将对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柯大伟先生说,解决这些问题时,可以从再利用的角度考虑。有些木材和建筑材料还可以再次被利用,从而减少运输和对环境带来的压力。2004年印尼海啸过后,人们开始重建工作时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很快便建立了循环再利用的项目,从清理出来的废料中挑出有用的木材和建材。此外,当地还开办了超过100个木工作坊生产家具等物品,当地不少居民得到木工技术方面的培训,其中不少是妇女。这些人掌握了新的技术并得到了工作机会,这也是恢复灾区经济和民众生计的一个好办法。

    ***建造高标准房屋

    柯大伟先生还提到另一个概念:人们通常将灾后重建理解为“建得更好”,以为只要房子比灾前更好就行了,但实际上,人们如果只想要重新盖一幢新房子的话,一旦再遇到一次地震,就可能成为又一次灾难,因此需要重新设计,更符合现代标准,不只是比被毁的建筑更好,要建得足够好。

    从环境和能源角度看,重建也给人们提供了一次建造节能建筑的机会。新的房屋不仅要能抗震,还要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以减少对能源的消耗。在这方面,欧洲很多国家早已经采用这种理念建房了,值得借鉴。

    世界银行应急管理和减灾顾问理查德•安德鲁斯(Richard Andrews)指出,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政府对于学校、医院、消防队、警察局、紧急医疗机构等地方的建筑都非常重视,要保证在灾后它们不仅不垮塌,还要能够继续正常运转。

    此外,安德鲁斯还提到了加利福尼亚1994年的大地震,当时是在凌晨4点半,学校里没有学生,虽然教学楼没有倒塌,但是天花板的吊顶破碎,书架倾倒,窗户震碎,如果学生在上课的话,也会导致大量人员受伤,因此建筑里的这些非结构性因素致人伤害问题也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

    ***提高民众防灾意识

    柯大伟先生还提到,灾害发生后,随着时间的流逝,比如20年30年之后,人们很可能淡忘了灾害的威胁,但这其实存在巨大的潜在危险。只有从根本上提高人们的防灾意识,甚至使这种意识在灾害多发地区扎下根,成为当地文化的一部分,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对人们带来的伤害。

    他以新西兰为例:新西兰也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当地的人们都对地震非常敏感,他们知道如何保护自己,除了设计抗震的房屋外,还在家具等细节问题上也非常注意,比如家里有靠墙的高大家具,就用螺丝钉固定在墙上,也不在太高的架子上放置物品,以防倒塌时伤人。这样持之以恒,新西兰的地震中人员伤亡都很小。

    此外,在巴基斯坦、土耳其等国家都有相关展览或永久的展览馆,用以提高人们的防地震意识,以及普及地震自救等知识。柯大伟建议中国也引进这些展览,让更多民众学会保护自己。

    安德鲁斯先生表示,地震实际上也是生态环境的一部分,如何平衡人类建造的环境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个颇具挑战性的问题。中国政府此次的抗震救灾行动非常迅速,完全有理由为此感到自豪。然而在下一步的重建问题上,则需要全面考虑,在什么样的地方重建,如何使用土地,如何重建,如何建造更安全的建筑等等复杂的政策问题等等。他相信,对于这些问题,还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案,需要实地研究和不断改进。 (陈笛)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