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研究报告认为:地震后宏观调控政策仍须稳定
[ 2008-06-03 10:02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宏观经济分析小组近日发表研究报告认为,震灾不会改变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的总体特征没有改变,未来应保持总量政策稳定,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震灾可能会推高投资增速、增加短期通胀压力

    报告认为,此次震灾虽然损失很严重,但对于整体经济的影响程度较轻,预计影响最大的有两个方面:一是灾后重建会推高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目前中央财政已安排700亿元灾后重建资金,后续还会有更大规模的各类资金到位。从历史经验看,我国历次大灾后的重建都会推动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二是震灾会增加短期通胀压力。此次地震对灾区工业、农业产生的破坏,以及受灾群众对食品和日用品的需求,无疑会对当前物价上涨产生新的压力。但从日本和台湾的经历看,地震对CPI的影响只是短期的,对长期CPI影响并不显著。

    目前经济运行的最大风险仍是物价全面上涨的压力

    报告认为,目前经济增长放缓尚属温和,宏观经济运行的最大风险,仍然是物价全面上涨的压力。

    一是成本推动压力仍然较大。国际初级商品价格仍可能继续上涨,国内未来成品油价格和电价上调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加之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可能使国内劳动力成本上涨压力得到释放,以及环保标准不断提高,未来生产成本仍面临较大上涨压力。

    二是粮价上涨压力仍然存在。今年夏粮有望小幅增产,加上现在正处于鲜活农产品上市旺季,食品通胀压力短期有所缓解。但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背景下,粮食供求紧平衡状态将长期存在;加上粮食生产成本上升较快、国内外粮食价差进一步拉大,强化了国内粮价上涨压力。

    三是货币信贷反弹压力仍不容忽视。今年前4个月尽管贸易顺差减少,但外汇储备及相应的人民币占款同比仍然多增,境外流动性输入对基础货币扩张的压力仍然较大。

    应不失时机地推进成品油、电力等资源价格改革

    报告指出,要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在全力支持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同时,继续实施从紧货币政策,加强流动性管理。下一步,央行仍将加大对灾后重建的金融支持,配合财政政策增加对“三农”、环境保护、中小企业、服务业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同时货币政策仍要立足于防止货币信贷过快增长,从而防止全面通胀。

    报告也提出,在成品油价格和电价管制的背景下,为确保成品油和电力供应,也需要增加对相关行业的补贴或减税。但从中长期看,补贴政策既会形成财政沉重负担,又不利于发挥价格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的调节作用,应不失时机地推进资源价格改革,从根本上解决增长方式粗放和资源消耗过大所带来的价格上涨压力。

(来源:人民日报 记者:田俊荣)编辑:陈笛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