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新总理陆克文——首位会讲中文的西方国家领袖
[ 2007-11-25 08:50 ]

终结霍华德11年执政生涯的陆克文被寄以厚望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在11月24日举行的澳大利亚联邦大选中,去年刚刚当选工党领袖的陆克文取代连续执政11年的霍华德,成为了新一任澳大利亚总理。

***出身微寒

1957年9月21日,凯文·拉德(陆克文)出生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一个农民家庭,他的童年在农场度过。11岁时,父亲死于一场车祸,留下母亲一个人抚养四个孩子。

失去家庭支柱之后,陆克文一家的生活变得艰难。他不得不随母亲四处辗转奔波。多年过去,他还记得因为找不到住的地方,在车里过夜的日子。对于当年的那些经历,陆克文的哥哥格雷格表示:“不安全感是他(陆克文)努力想要摆脱的。”

少年时代的不幸经历培养了陆克文沉稳、坚韧的顽强性格,也成为陆克文投身公众事业的动力。在1998年当选联邦议员后发表的第一次演讲中,他动情地说道:“和成千上万的母亲一样,我的母亲只能依靠微薄的资助养家糊口。这让我觉得应该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来保护弱者。”

***与中国结缘

10岁时,母亲给了陆克文一本关于介绍世界古代文明的书,他第一次接触到中国文化,开始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76年,他考上首都堪培拉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在上世纪70年代末,他敏锐地觉察到了中国对外开放政策带来的机遇,决定把中文作为自己的专业。他不仅研读中国历史,也研究亚洲政治。也正是在上大学期间,他给自己起了一个中文名字──陆克文。

大学毕业后,他进入澳大利亚外交部工作,先后被派驻过斯德哥尔摩和北京。当选澳大利亚总理之后,他也成为西方国家中首位会讲中文的政府首脑。在今年9月APEC会议期间,他曾用中文向中国主席胡锦涛致欢迎词。

不仅陆克文本人,他的家庭也很有中国缘。他的大儿子正在复旦大学学习,最小的儿子也在学中文,女儿则嫁给了一名澳籍华人。

***不讨厌的“霍华德”?

在意识到自己更愿意制定公共政策而非执行政策之后,陆克文于1988年辞去了外交部的工作,回到家乡昆士兰州当起了工党领导人韦恩·戈斯的参谋,后来又成为工党外交政策的发言人,开始在政坛崭露头角。2006年12月4日,他当选为新一任工党领袖。

曾有人把陆克文比成年轻版本的霍华德,因为这两人都把他们看似单调沉闷的性格变成了政治优势,避免了选民对他们形成爱憎分明的分裂。两人都很重视家庭,陆克文的妻子是他大学时代的恋人。霍华德几乎不喝酒,陆克文则说他一生中只喝过两次酒。

《悉尼先驱早报》的时政记者彼得·哈特认为:“除了没那么招人讨厌,陆克文基本上和霍华德无异。”

但陆克文的传记作者尼古拉斯·斯图尔特对这位政坛新星寄予厚望,他认为:“陆克文将会像布莱尔改变英国那样改变澳大利亚。这个国家将弥漫一种新的情绪。”

***政坛“哈利·波特”

在6个星期的竞选活动中,霍华德疲惫的神态让他显得更加老态,而陆克文总是显得精力充沛。在大选前进行的唯一一次电视辩论中,陆克文以过人的口才战胜霍华德,舆论一致认为他的表现更有说服力,而且充满魅力。

陆克文的圆脸使他看起来比他的实际年龄还要年轻,再加上一副眼镜,使他赢得了“哈利·波特”、“丁丁”的绰号。但他对此并不介意,在竞选期间回中学母校访问时,他还开起了自己学生时代书呆子形象的玩笑。

在选举前,陆克文曾传出过光顾美国脱衣舞俱乐部的负面新闻,他在议会开会期间挖耳朵吃耳垢的录像还被传上了视频网站,这些对于一名政客来说无疑是灾难,也有人因此预测陆克文的胜算将大打折扣。

但最终,这些都没能阻挡他胜利的步伐。曾有选民说陆克文长得像个牙医,但牙医给人的印象往往是可靠、谨慎、专业而有责任感,这些特质也许正是人们选择陆克文的原因。(江玮)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