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火炬手的故事:老外也为奥运狂
[ 2007-11-19 09:31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在明年北京奥运会中国境内的火炬接力队伍中,将出现8位外国人的身影,他们是“联想奥运火炬手”,将持奥运圣火进行200米的接力跑。这8个人来自不同的国度,但在他们身上有着同样一种特质:对中国和奥运的热爱。

***博珍妮:用爱心打动选民

 博珍妮和她收养的两个女儿

62岁的博珍妮是8名“联想奥运火炬手”的唯一美国人。事实上,她代表的不仅是美国,还有数千名中国孤儿,因为她一手创办的“半边天基金会”旨在帮助改善和提高中国孤儿的生活境况。

1997年夏天,博珍妮和丈夫从广州的一个福利院里领养了一个中国女孩,她的人生也因为这个中国女孩的到来而发生变化。当时只有两岁的玛雅无论是从身体还是在认知方面都落后于她的同龄人,她不苟言笑,害怕陌生人。博珍妮回忆说:“像所有父母出于本能会做的那样,我们总是抱着她,陪她玩,和她说话,对她唱歌。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她几乎没离开过我。我们非常爱她,也想让她知道有人关心她。”

玛雅在养父母的关爱中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化。一年后的某天,当博珍妮站在厨房向窗外看去时,玛雅正在花园里和同伴们一起玩耍,博珍妮看到女儿的脸上挂满笑容。“那一刻,我意识到奇迹降临在这个小女孩身上。和一年前相比,她已经不是同一个人了。”

博珍妮相信,关爱不仅仅是她的女儿需要的,也是所有孩子特别是孤儿需要的。“当时我想,为什么我不为其他的中国孤儿做点什么呢。”

在决定来中国之前,博珍妮是一个编剧和电影导演。她一度以为创办基金会只是一份周末的兼职,但很快这件事情便占据了她生活的全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她说:“我几乎没有业余时间。只要我醒着,基本就是在为‘半边天’忙碌。”

“半边天基金会”成立于1998年。生活在中国福利院里的孩子以女孩居多,而中国有句俗话叫“妇女能顶半边天”,这正是博珍妮把基金会命名为“半边天”的原因。

从编写剧本到运行一个慈善基金会是一个巨大的转变。在刚来中国的那一年,博珍妮花了很多时间和官员、福利院工作人员、专家、教育家打交道,慢慢积累经验。1999年,“半边天基金会”获民政部许可,在安徽和江苏开始运行两个试点项目。实验取得了成功,“半边天基金会”模式很快得到了扩展。目前,“半边天基金会”在中国28个城市的36家福利院开展福利项目,在为孤儿提供医疗保障和关爱的同时,这些项目还为当地孤儿院培训工作人员、提供教学器材。

“我们的项目基于这样一个基本理念,那就是每个儿童的正常成长都需要关爱。我们所有的项目都是为了营造一个类似于家庭的环境。”博珍妮说。

在近10年的时间里,“半边天基金会”已经在中国帮助了1万3千多名孤儿。作为民政部“蓝天计划”的一部分,“半边天基金会”在未来5年将在中国每个省份成立一个中心,让更多享受不到亲情的儿童得到关爱。

10年前的博珍妮没有想过自己日后会在中国扎下根来。当年收养玛雅无疑是她人生的一个转折,博珍妮说那也是她最大的收获。“从她身上我深切体会到了孩子们的坚韧和潜力。我发现每个孩子都有希望,这种希望存在每个人的心里。我们只是需要一个机会。”

博珍妮希望明年能够和半边天项目中来自8个省的8个8岁孩子一起传递圣火,即使这个计划最后落空,博珍妮说:“我也将毫无疑问地是替她们在跑。”

***洪云祥:少年奥运梦

洪云祥

北京奥运会火炬的灵感来自“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祥云”图案,而在珠海八中有一个名叫云祥的中学生。洪云祥今年14岁,他的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哥伦比亚人。他在3个月大时就来到了中国,他亲身体验了两种文化的交融。对于自己的名字,他说:“很幸运能和奥运火炬的名字有着一样的汉字和同样的文化内涵。”

今年9月,他在家看《中国日报》时意外读到选拔外国人当奥运火炬手的消息。随后,他用中文、英文和西班牙文填写提交了报名表。事实上,早在4年前,云祥已经萌生了参与奥运的梦想。当时父亲曾告诉他说等到2008年奥运会的时候,他或许可以替哥伦比亚运动员当翻译。但云祥后来发现至少要满18岁才可以申请当志愿者,当翻译的计划因此落空,但外国奥运火炬手选拔为云祥提供了另一个机会。

这位热爱体育的中学生说:“成为一名奥运火炬手和成为珠海香洲区的优秀学生对于我来说都是很大的光荣,它意味着我为这里所接纳。”

不同的文化背景没有在云祥身上产生冲突,反而使他的眼界变得更广,14岁的他已经心怀让世界成为一家的宏愿。他说:“我愿意为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做出贡献。中国将在未来崛起,而未来就从现在开始。如果各国人民能多点了解对方,世界就会前进得更快。”

云祥认为外界对中国的误解仍然存在,而奥运会是一个消解误会的好机会。“我的很多哥伦比亚朋友以为在中国人们买不起车,人们都会功夫,人们都不开放。甚至有人觉得因为中国人总用细细的筷子吃饭,所以人人都很瘦。九年前我们到珠海的时候,街道空荡荡的,而现在到处是车。我很多同学的新家特别大,我身边的人们也都对外界更加好奇和开放了。”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