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民的记者—记人民日报驻新疆记者站王慧敏
[ 2007-11-06 17:12 ]

图为王慧敏在巴楚县采访时,与阿布力孜老人亲切交谈。人民日报记者 戴 岚摄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如果说新闻现场是记者的战场,那么,占全国国土面积六分之一的新疆,从南疆到北疆遥遥数千公里,“战斗”在这里的记者耗费的体力和心力之大可想而知。

人民日报驻新疆记者站站长王慧敏,在多年驻站生涯中,转战天山南北、戈壁哨所,用汗水耕耘出一篇篇新闻佳作,不仅在同行中赢得赞誉,还被当地群众视作贴心人,亲切唤他为“记者巴郎子”。

到新闻现场去

2003年春节刚过,距离乌鲁木齐1500多公里的南疆巴楚县等地发生6.8级地震,灾害损失惨重,268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12亿元。

王慧敏当天从乌鲁木齐赶往灾区,白天坐毛驴车采访,晚上住在简易帐篷里写作。当时废墟上余震不断,有时候一晚上出现几十次,水、电、通讯全部中断。在这样艰苦的工作条件下,王慧敏在灾区住了1个多月,向外界发出报道60多篇,其中《天灾无情人有情,一方有难八方援》的报道,温暖了无数灾民和读者的心。

2004年除夕,新疆五家渠市八一水库发生溃坝,当时,王慧敏正在北京家中与家人团聚,那是他与在国外工作的妻子离别5年后首次重逢。但是,王慧敏还是在大年初一这天亲自赶往事发现场。

“仅有一些书面文字材料,任你有妙笔生花,恐怕也很难打动读者”,多年来,王慧敏坚持深入基层,采访扎实。2003年,他登上海拔3000多米的帕米尔高原,与边防战士同吃、同住、同巡逻,最终写就7000多字长篇通讯《热血铸雄关》,获得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离百姓近些再近些

4年前,几位走投无路的讨薪民工找到了王慧敏,领头的任文华说,他带领13名民工给一家装饰公司干活,完工后只得到800元,其余的被对方打了一张欠条,不得已他把公司经理告上法庭。法院判决公司向任文华支付劳动报酬及交通费5000余元,可对方一直躲着不见。王慧敏决定替这些民工讨回公道。

在12天时间里,他与民工一同奔波近2000公里,发表追踪报道9篇,通过舆论监督,促使民工任文华等人领到了欠薪。期间,忍受严寒中的奔波之苦不说,还有人打匿名电话威胁。最终,他的系列报道《讨薪记》不仅促使事件发生地区展开清欠民工工资大检查,还被全国30多家报刊和网站转载,引起了全社会对农民工欠薪问题的关注。

新疆地处偏远,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如何解决广大农牧民增收难题一直都是王慧敏关注的重点。如今,作为一位长期从事农村经济报道的记者,他在全国新闻界中已拥有较大影响力,他采写的《硕士村支书》、《讨薪记》等新闻作品被收进大学教材。

做人民的记者

“现在不少年轻人分配进大报,采访见的是省长市长、住的是高档宾馆,有的搞不清自己是谁了,实际上记者是种职业,记者是个普通人”,普通的记者靠什么做出不寻常的成绩?王慧敏说,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做人作文,用拳拳之心去爱民。

年过七旬的维吾尔族农民阿布力孜10年前收养了一名患重病的汉族弃婴,如今孩子在阿布力孜的悉心关爱下茁壮成长。读完王慧敏采写的通讯《阿布力孜家的“月亮泉”》,一位读者说,“洋洋数千字的文章,一波三折,令人欲罢不能,善良、坚忍的阿布力孜老人的形象跃然纸上”。很少有人知道,为了这篇文章,王慧敏跟踪采访3个多月,为了帮老人治好孩子的病,他帮着寻医问药;孩子治病耽误了学习,他帮着补课;老人家里的新房子,也是他张罗着建起来,“多好的记者巴郎子呀”,阿布力孜老人对他充满感激。

过去几年中,长期致力于“反映民生,关注民事,谋求民利”的王慧敏,切实履行了一名“人民记者”的职责。他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务院民族团结模范个人、中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最近,作为一名党的十七大代表,他又和其他代表一道,共同为祖国和西部建设建言献策。(新华网乌鲁木齐11月4日电 编辑:肖亭)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