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一个全球化的语境要求我们要用全球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世界从未像现在这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作为记者,时代要求我们有一个全球的视野,为此,本期我们特别推出世界名记系列。他们都是公认的知名记者,他们不谄媚、不屈服,他们站在正义和良知的一边;他们的努力和态度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国界和意识形态的局限;他们是对社会公正和理性的极大补充;甚至,他们的奋斗和不屈改变了历史的航道。
勇气
1940年8月8日,美国记者爱德华·默罗站在一间普通民居的屋顶上,用惯常的语调告诉等候在收音机前的千万观众———“你好,这里是伦敦,我现在正站在楼顶上巡视着伦敦”。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战争现场进行直播,虽然只是以声音的形式,但是,这种用空间超越时间的方式,第一次给了人们很大的冲击。爱德华·默罗在大战中所表现出来的非凡勇气和创造力为新闻行业树立了一个难以逾越的典范,就连英国当时的首相丘吉尔每当“这里是伦敦”播出时,也常常守候在收音机旁,准时收听他的节目。
战争虽然是残酷的,但是,也往往是造就伟人的时候,在世界的新闻发展史上,爱德华·默罗在不经意之间创造了历史。从此,战地记者几乎成了评价记者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的指标。
据说,世界上最早的记者诞生于16世纪意大利的威尼斯,作为当时欧洲的经济中心,日益发展的经济需要的是信息的交流和把握,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信息的收集和交换带上了商业的色彩。这种以手抄形式的信息汇编就成了人类最早的新闻。
然而,光有信息并不是记者和社会的全部,也就是说,记者的责任并不仅仅表现在是一个信息的收集者这一点上。
评判一个优秀记者的关键是,你的脚站在哪里?
正义
爱德华·默罗当然是一个优秀的记者,因为他是站在正义的一边,他的声音鼓舞了千千万万被黑暗势力笼罩下的民众,他给了他们战胜邪恶的勇气和信心。
1940年秋,范长江应邹韬奋之邀,写了《怎么做新闻记者》一文,他说,对于记者来说,首先应该有一个坚定的政治方向,否则就如航海的船没有了指南针;他把“要有操守,既不为金钱、利益、美女诱惑,又不为诽谤、诬蔑、威胁所吓倒,要能坚持真理”作为一个新闻记者的一条重要原则。而他本人也在自己的记者生涯中始终恪守着这条原则。
范长江当之无愧地成了一位优秀的记者。
同样优秀的还有法国《世界报》的首任主编伯夫·梅里,他在上世纪30年代中后期担任驻布拉格的记者时,就以自己反对纳粹德国染指捷克斯洛伐克的言行向世人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正义立场。
不屈
“水门”事件是世界新闻史上的又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一次看似不经意的调查性新闻却改变了美国的历史,《华盛顿邮报》的两名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的执着和恒心固然令人敬佩,而作为《华盛顿邮报》的老板,因为丈夫的自杀而被迫走上新闻的凯瑟林·格雷厄姆才是背后真正的主角。历时一年多的深入调查和跟踪报道,凯瑟林·格雷厄姆顶住了极大的压力,终于取得了胜利。
记者是一个富有挑战的行业,但是也是一个充满了辛苦和艰辛的职业。有时甚至是生命的代价。仅新华通讯社近70年的历史中,就有150多名记者在岗位上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有资料统计,在非军事职业中,记者是仅次于矿工的第二个危险从业人群。
范长江说过:“一个记者,如果能为一个伟大的理想而工作,那是很值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
远的就不说,最近一两年来,因公去世的国内外记者就常常见诸报端,他们的勇气和敬业精神为所有的记者同行做出了表率。
勤奋
包裹在名记身上的光环自然是夺目的,但在这种光环的背后,却是他们那种对事业的高度执着和勤奋。
法拉奇对于国人并不陌生,她对邓小平同志的那次采访已经成为了经典。作为一名世界闻名的记者,在成功的背后,她却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勤奋。
她说,在与死亡进行的斗争中,写作几乎是惟一的方式。她用自我摧残的方式写作,早晨八点或八点半,一直到傍晚六七点。
“没有中断”,她告诉采访者,“不吃,不休息。我写作时比平时更能抽烟,一天大约50支香烟。我晚上睡得很糟,我不见任何人,不接电话,哪儿也不去。我不管周日、假日、圣诞节、新年夜。我变得歇斯底里,也就是说,如果我不多写些东西,我会非常不高兴,非常不满足,并且有负罪感。我写得很慢,强迫性地不断改写。所以我又病又丑,很瘦,而且长满皱纹。”
看似自我摧残式的勤奋体现了法拉奇的敬业精神。而她的直言不讳和坦率,也往往得罪了很多采访对象。她甚至在采访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时用了“暴君”这个称谓。曾经因为“我接见她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虚荣心。她采访过世界各地的名人。我当时还刚出名不久,对于能够加入她采访对象的伟大行列感到荣幸”的基辛格博士在真的接受了她的采访后,直叫“这是我生平做的最愚蠢的一件事。”
原则
名记的地位当然是显而易见的。多年来,沃尔特·李普曼(WalterLippmann)是美国新闻界的头面人物,华盛顿流传的一种说法是,每个驻美大使必须向美国总统递交国书,但同时必须手持国家元首的私人书信向李普曼报到。
有个细节可以证明李普曼的大牌作风,1961年年初,苏联决定邀请李普曼再度访苏,并且同意他采访赫鲁晓夫。但是,当李普曼夫妇真的登上取道罗马飞往苏联的飞机时,苏联方面发来通知,赫鲁晓夫由于突然的政治事件,要求把采访推迟一周。李普曼的反应是:“这不可能。”并向苏联表达了这个意思。转天早晨,当他们到达罗马时,收到了苏联方面的答复,同意准时采访。
当然,像李普曼这样的大牌作风其实是凤毛麟角的。大部分记者在采访的时候,其实需要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我们新闻工作者必须做到准确和诚实。”丹·拉瑟这样说,恪守这个原则的他,就有过在战场上差点被赶走的经历,因为他违反了美军的新闻审查制度。采访萨达姆是现在每个记者的梦想,丹·拉瑟采访过两次,而且都是萨达姆主动邀请。
强壮
一个强壮的身体是成为一个优秀记者的首要条件,现在媒体行业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时效性,这就要求记者需要有连轴转的身体条件。
克朗凯特在1969年7月主持“阿波罗”号登月的现场直播时,连续主持了30个小时。而索尔兹伯里在古稀之年竟然戴着心脏起搏器重走长征路实地采访调查,更是新闻采访史上的佳话。他的成果《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让人重温那段体现了勇气和豪情的光辉岁月。
文采
范长江在《怎么做新闻记者》一文中还说一个优秀的记者“要有知识,不停地学习,既要博,又要精;此外还要是多面手,打字、摄影、译电、驾船、开车、骑马等样样都要会,还要至少会一门外语,会写各种文体的文章”。
从某种意义来说,马克思是一个优秀的记者,他那些闪烁着睿智之光的学说与他的社论相得益彰。马尔克斯虽然获得了诺贝尔奖,不过他似乎喜欢当记者胜于喜欢做作家。海明威的文风得益于他的记者生涯。邹韬奋的新闻性散文独树一帜。
历史证明,记者不仅成为历史事件的见证者,更是社会变革的积极参与者,社会历史舞台上的一个重要角色。在西方,新闻事业被认为是与行政、立法、司法并列的“第四种权力”。而作为新闻行业出色代表的知名记者更是被普遍认为是良知和公正的化身。他们的出色工作对实现公平和理性的社会秩序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而同时,他们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肖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