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保证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
[ 2007-10-15 10:40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英文《中国日报》10月15日报道:在北京城北三环路边上一个高楼大厦环抱的角落里,有那么几公顷的试验田。中国是拥有10,000多名农科人员的农业科研帝国,而对于其指挥官翟虎渠而言,这几公顷就是他的战场。身为世界最大的农业科研机构的领导者,57岁的翟虎渠心中有两个目标:保证中国的粮食安全和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解决温饱问题。

为了实现他的目标,翟虎渠的手中握有几张王牌:杂交水稻,高产小麦、玉米和棉花。而且,他所领导的科研人员在这些部门取得技术突破已经明确的给出了“谁来养活中国”这一问题的答案。

除了要不断满足国内人口吃饭、穿衣等基本生活需要,翟虎渠认为,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应该担负起向贫困国家出口农业高产技术的责任。

身为中国农科院的院长,翟虎渠在接受《中国日报》专访时说,“我们的技术已经领先于世界,而且我们有信心还会有更多的先进成果产生,当前最紧迫的事情就是把这些成果应用于中国和其他的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产中去。”

目前,一些农作物在非洲国家的平均产量只有中国平均产量的1/3~1/5。他说中国是世界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研究的佼佼者。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今天召开,作为2000多名代表之一,翟虎渠说,南亚和非洲国家将是中国农业先进技术的“潜在进口国”。

“在非洲,农业的产量无法满足人民的食物需求是造成贫困的原因之一,”翟说。翟是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由190多名中央委员和140多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央委员会是中共的核心机构。

“中国可以为非洲的农业发展做出更大努力,而且这些努力是十分必要的。”

2007年夏天,中国启动了50亿美元的对非投资基金。这一慷慨的投资将部分用于为非洲国家提供先进的农业技术,高质量的肥料、种子以及派遣其他的专家。

“我希望这一努力能够帮助非洲大陆掀起‘绿色革命’”,翟虎渠充满希望地说。

食品安全考虑

但是对于翟虎渠来说,农业的前景也并不总是欣欣向荣的。“我们有很多担忧,包括国内可耕地面积的萎缩,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动植物疾病的防疫以及食品安全。”他说这些问题都是他的团队研究的重中之重。

过度的城市化使中国已经触及到了18亿亩的红线。近年来,全球变暖带来的灾害性天气对农作物产量的威胁也越来越大。同时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也指出:过度使用农药是中国农业面临的巨大挑战。中国每年使用杀虫剂约145万吨,但是其中2/3都流向了河流、土壤或者田地。与美国相比,中国70%的化学药品都用于农业杀虫,而美国主要用于去除农场中的杂草。中国发改委指出,大量的使用杀虫剂以及日益增加的工业污染引起了他们对食品安全的巨大担忧。

翟虎渠说:“我们面临的挑战也是不断取得科研突破的动力,即使2030年中国的人口达到16亿,我们也对中国的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有信心。”

除了扩大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中国还计划到2020年播种3350万公顷高产小麦,从而增产30%。实施这一措施后,预计主要示范区的小麦产量能达到每公顷10.45吨。2004年,国家平均的年产量仅为每公顷4.25吨。

翟虎渠还说,中国会在15年内成为国际生物技术的引擎。政府应该加强对生物技术应用的科研支持,尤其要支持在农业和医疗领域的应用。

作为政府在这一领域的首要顾问,翟虎渠认为,政府应该鼓励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努力在自己的专利领域取得突破。

他说,中国在世界生物技术领域是重量级选手,“我们在整体的研发能力上只落后美国五到十年。”

吸引人才

翟虎渠对中国农业的信心来自科研人员的储备。自从他成为中国农科院的院长之后,他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寻找人才。

“顶级的科学家是农业科学院的最重要财富,”他说,“他们每个人都有500万元的科研启动资金用于自由探索。”除了资金外,中国农科院还帮助这些科学家组建了研究队伍。中国科学院为了吸引世界顶级人才也有相同的战略,但是启动资金只有200万。

翟虎渠说,在水稻、小麦、棉花、动物疾病的预防等领域有40多名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在辛勤的工作。

“这些研究成果会使全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受益。”他说,“对我而言,我会继续做好本职工作,做好农业人才的伯乐和农业科研的指挥官。”

(《中国日报》记者 付敬 编辑 张峰)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