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按照苏丹外交部的行程路线,我们的下一站应该是难民营。但是坐上车之后,我们才发现似乎不对劲。但是当时车上除了我和另外一名中国记者,只有几个不懂英语的当地记者和一个更不懂英语的司机。
与当地孩子合影,他们的眼神天真无邪。[中国日报记者 苏强 摄影]
汽车行驶20分钟左右,我们居然到了一个叫珍妮那的自由市场,才知道是当地记者想借采访之际在此买点东西回喀土穆。不去难民营我心里很遗憾,不过当时也没有想太多,觉得走到哪里只要用心去观察,都可以更多地了解达尔富尔。有了这种心态,也许更能用一颗平常心去体会这样一个离乍得边境只有15公里的集贸市场。
***珍妮那市场,弥漫法国香水
由于民族跨国界而居,达尔富尔的很多冲突发生在苏乍边境。如果有什么风吹草动,珍妮那市场应该是一个比较敏感的地方。这个市场有点类似于中国边远农村的集贸市场,不同的是这里没有太多食品可供选择。整个市场最多的是香水店,以法国香水为主,听说主要是从原法属殖民地乍得过来的。同行的几个苏丹记者已经彻底被法国香水征服了,他们不停地喷着各种香水在手背上,然后聚精会神地闻着它们的味道。而我对香水本来就没什么兴趣,加之香水盒上面沾有灰尘,看上去象是过期的,所以就更没有购买的欲望了。
在去珍妮那自由市场的路上碰到举行婚礼的队伍,骑马的是新郎,
马前方身穿白色衣服的是新娘。[中国日报记者 苏强 摄影]
这时,我的目光被在一旁玩耍的几个小孩吸引住了,他们可能对我这位来自亚洲的面孔多少也有点好奇,不停地朝我这边看来。于是我便将随身带的打算给难民营小孩留的大白兔奶糖分给他们。孩子们长得很可爱,天真无邪的眼神和笑容。如果是在别的地方看到他们,你很难将他们和战乱联系在一起。
离开了这群可爱的孩子之后,我们顺着破破烂烂的街道随便看了看几家店面。尽管沿途商店所出售的商品品种不多,但人流量还是挺大的,颇有一种闹市的场面。
***他们为水而战,却依然在浪费水
在一个香水店的外面,放着一个黑色大塑料桶,里面装的是饮用水。由于当地没有人会说英语,我无法打听水桶的主人和来源。只是看到不时会有人过来、拿起浮在水面的铝皮小盆痛饮一口,然后将小盆重重地扔回去。也有拿着塑料小水壶过来取水的人们,由于水壶的口很小,加之铝盆浅而宽,所以他们把水倒入水壶的时候经常洒得满地都是。这种浪费在其他地方也许算不上什么,但在一个严重缺水的地方,看得我直心疼。
达尔富尔冲突最早就是因为对水资源的争夺,现在依然还是,只不过经过这么多年的冲突各派别之间多少带上一点非理性的仇恨,并且被一些国内外政治势力所利用。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的时候,由于苏丹西南部地区发生严重的干旱,以至于居住在那里的游牧民族被迫迁徙北上,寻找水源。在北迁的过程中,就自然而然地与当地的农民为争夺有限的水资源发生了冲突。
***一斤奶糖换不来一节电池
原来想乘此机会多拍几张照片,但我的相机由于在沿途拍了太多的录像,以至于电池耗尽。由于忘了带当地货币以及制裁他们的美国的货币,但出于对电池的渴望,我便掏出包里剩下的大约还有一斤多的大白兔奶糖,希望能和商贩进行一次“易货贸易”。但是,没等我说几句话,他便不停地摇着手指,表示不愿用一节小电池换我的糖。我当时很不好意思,心想但愿我的粗鲁举动没有冒犯他。后来我只能借用同伴的相机拍了几张照片以作留念。
在返回的飞机上,一位苏丹政府的官员略带幽默的说:“感谢大家‘冒险’参观达尔富尔。”引来一阵笑声。从大家的笑声中我能感觉到,像我一样,同行的其他几位外国记者并不觉得达尔富尔如一些媒体说得那样恐怖。
***后记:我眼中的达尔富尔
回到宾馆的时候,已经是晚上11点钟了。尽管很累,但在达尔富尔的所见所闻让我的思绪久久不能平静。一个人静静地躺在宾馆房间里,试图将我看到的达尔富尔与我在新闻里读到的达尔富尔联系起来,有些一样,更多的是不一样。
至于达尔富尔的局势,也是众说纷纭。非洲、中东国家以及亚洲一些国家的媒体和组织的说法相对来说比较温和,承认那里有很激烈的种族冲突,并且成千上万人为此丧生,但并不认为那里有像某些西方媒体所渲染的“导致数万人死亡的种族清洗”。
我在《中国日报》是负责国际新闻报道的,而达尔富尔是一个现今热得有点发烫的问题,并且不时会有一些不清楚事实就信口开河的政治家和好莱坞影星将达尔富尔问题与中国2008奥运会联系起来,不断地给中国施加压力。
达尔富尔问题报道的差异性如此之大,所以应该去那里走一走,看一看,亲身感受一下,才有助于增加对该地区的认识,才能在新闻报道上尽量做到客观,中立。当然,我的达尔富尔之行只有短短的一天,而整个达尔富尔地区的面积有法国那么大,看到的也许只是沧海一粟,所以我依然期待回到那个地方,能够更近、更多地了解它。(中国日报国际版记者 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