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美国科学家对远古植物化石进行研究后提出,从恐龙时代起,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就与地球气温变化密切相关。这一成果重新将二氧化碳提到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核心地位。
迄今学术界普遍认为,目前全球变暖趋势是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使温室效应加剧引起的。但是,在漫长的地球气候变化史中,二氧化碳究竟起到多大程度的作用,现在仍有许多争议。
一些针对水生生物化石和远古土壤中碳、氧同位素含量的研究表明,某些全球气温升高的时期,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并不高。这就意味着可能还有其它重要因素影响着气候变化。
但美国俄勒冈大学的科学家最近在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对远古树叶化石的研究表明,至少在过去3亿年里,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和全球气温升降的曲线吻合得非常好,二氧化碳可能确实是影响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
植物通过下表皮上的气孔来呼吸二氧化碳,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较低,气孔的数量就比较多,以保障有充足的二氧化碳供应给光合作用过程。研究人员选取了从俄罗斯、中国和美国发现的几种银杏科植物树叶化石,研究它们的气孔分布密度,并与在二氧化碳浓度不同的温室里生长的银杏树叶进行比较。
虽然目前得出的仅是初步结果,但它确实表明在过去3亿年里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高低与气温高低相当一致。例如,大冰期的二氧化碳浓度非常低。在某些气温很高、但同位素研究认为二氧化碳浓度较低的时期,银杏树叶的记录却表明大气中二氧化碳实际上是较高的。
此外,在5次已知的地球生物大灭绝时期,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都位于高峰,其中包括6500万年前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结束恐龙时代的那个时期。研究人员说,二氧化碳浓度的异常升高,给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
也有专家对这一成果提出质疑,认为植物毕竟不是机器,光照、湿度和地理位置等因素对气孔密度也有很大影响,有关结论还需更精确的研究来予以检验。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王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