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社会没有信心
日本对中国充满疑心的背后原因是日本社会对自己没有信心。始于1991年的长期经济下滑不仅阻碍了经济增长也导致了急转直下的通货紧缩,而通货紧缩带来严重的精神伤害。如今的年轻人是二战结束后第一代不再相信明天会更好的日本人。日本的社会批评人士不约而同地指出了年轻人专注于自我的倾向,他们认为这一代人特立独行、不关心社会。
日本新闻媒体和政治阶层最早流露出对中国经济威胁的担忧是在2001年,当时,中年人自杀事件骤增,日本人开始谈论20世纪90年代是“失去的十年”。日本着手实施从管制到竞争的痛苦转变,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影响。以大多数人意见为基础的经济增长成为过去。因此,沸沸扬扬的中国经济威胁论其实是日本尽管有些羞于启齿但终于承认了它的相对衰落。
小泉在政治混乱中上台也是在2001年。按照传统的党派政治规则,小泉根本不可能当上首相。他受益于民众渴望拥有明确无畏的前进方向,受益于人们普遍对政界的笨手笨脚感到愤慨。
去年,小泉解散了国会,于9月举行大选,他的自民党以巨大优势获胜。在这次竞选中,小泉需要与之斗争的是党内那些反对改革的人,这些人长期主宰着日本政治。小泉把他们基本上肃清出去,解除了保守派的职务,其中恰恰大多是对华问题上的温和人士。
“重新激活”历史
正是在小泉执政时期,日本同中国的外交关系急剧恶化。争议最大的问题是,那里供奉着250万战争亡灵,包括14名被同盟国列为甲级战犯者的灵位。为此,北京取消了中日之间的首脑访问。
以前也曾有几位奉行民族主义的首相试图重振靖国神社的地位,但在中国和韩国提出严正抗议后很快打了退堂鼓。去年春天,中日关系变得十分糟糕,就连曾自诩为民族主义者的中曾根康弘也公开提醒小泉缓和姿态。
日本战败后,把日本人描述成受害者的言论风行全国并深入人心。这种受害论———关于广岛和长崎,关于民众对战争的恐惧与痛恨———是达成共识摒弃使用武力、谴责一切战争的关键。然而,声称一切战争都令人反感(的确如此)忽略了历史及其来龙去脉。于是,在日本人的想象中,人民是虚构战争而非美国炸弹的受害者。由于这种无视历史的想象,再加上受害论,人们无暇去回顾日本的侵略行径。这也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日本的反美情绪很淡。现在许多人觉得小泉参拜靖国神社居心不良、该受指责。
事实上,“正常国家”倡导者和强硬派民族主义者谋求使日本摆脱这种无视历史的想象,因为他们希望修复主权国家地位与交战权之间的联系从而“重新激活”历史。在中国看来,这样做似乎是对过去那场战争缺乏负罪感和忏悔心。
自尊与认可
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的势头曾经锐不可挡。正是在那个时候,日本开始寻求外界认可其成就和确立其三等国家地位。日本是一个希望自己招人喜欢的国家,但世界上许多国家逐渐想象出一个“日本威胁”。日本最想得到的是美国的认可,但美国境内掀起了抨击日本的浪潮。1991年,日本经济泡沫破裂了。
日本的经济衰退使美国把注意力转向其它地方,这时,未来似乎在于中国而非日本。“失去的十年”当中的日本也失去了凝聚力和前进方向。
随着日本越来越孤立、越来越疏远东北亚其它国家,随着这种孤立给国家利益带来的损失日渐明显,较温和的政治力量应当会浮现出来。
在经济效率得到提高、政治体制经过改革的日本逐渐崛起的过程中,日本人应当会看到,他们能给予世界的不仅仅是制造品和组织技巧,就“软实力”而言也能给予世界很多。然而只要靖国神社问题依然是一个外交疮疤,只要日本纠缠不清1945年的意义所在,日本的任何政治理念在国外都不大可能得到接受。
(来源:新华网,2006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