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经常被意外打来的陌生电话骚扰,甚至上过那些“骗子”的当?你是否对那些泄露自己私人信息的家伙恨得咬牙切齿?当我们湮没在“互联网+”时代烟波浩渺的信息之中,也同时在不经意间把我们的私人信息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手机上绑定了各种名目的银行卡、信用卡;办理各种保险、理财业务甚至促销推广活动时,顺手就输出了自己的重要信息;在名目繁多的APP上注册会员,填写完善信息……就连前不久上线的Apple Pay,也有客户反映出现了注册不成功,反倒银行卡、信用卡被盗刷的事件。信息安全问题值得全社会普遍关注。相关机构不仅仅是加强立法监督,更要从源头上打击各种倒卖信息的犯罪行为,切实保障客户私人信息安全。
私人信息遭泄露 信息安全成隐忧?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前不久,河北石家庄的王先生接到电话,来电显示为某保险公司客户服务电话。接通后,对方自称是保险公司的业务人员,说出了王先生的姓名和车辆信息,并告知王先生因车子剐蹭受损,现已通过理赔审核,需支付赔付金,但要说出银行账户进行核对,以便准确打款。
因有些疑虑,王先生并未按照要求告知其银行账号,而是向保险公司进行了电话查询,结果发现果然是骗子。令王先生奇怪的是,自己的车子确实剐蹭并在几天前向保险公司报案并进入理赔程序。“他不仅知道我的车辆型号、车牌号、姓名、电话、证件号等个人信息,甚至连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等详细信息都知道,我想知道这些理应非常隐私的信息怎么会泄露出去呢?”王先生愤慨地说。
知名险企漏洞百出 客户信任从何谈起?
自2016年起,仅3个月时间,保监会已发出3份监管函,对相关保险公司及责任人进行通报,其中不乏一些知名险企,主要漏洞包括客户信息泄露、订单遍历漏洞、费用管控、客户回访、产品信息披露等。2016年1月29日,保监会发函通报信诚人寿存在内控缺陷,要求进行整改。保监会指出,信诚人寿在客户信息真实性管理、银邮渠道业务管理、团险业务管理、公司治理、财务基础管理等方面存在问题及内控缺陷。除此次被证监会处罚外,在去年7月24日,信诚人寿还曾被曝光有极大安全隐患,存在泄漏客户敏感信息的风险。然而信诚人寿的问题仅仅是冰山一角。据《经济参考报》报道,除信诚人寿之外,近两个月时间,互联网安全众测平台“漏洞盒子”就在其网站公布了多家保险公司出现的各类漏洞,超过20家保险公司“中枪”,其中不乏像太平洋保险公司、中华保险公司、新华保险、吉祥人寿这样的知名业内企业。知名险企频被曝出漏洞,千万客户的信息面临泄漏风险,怎能让客户放心安心购买产品呢?
信息是如何落入不法分子手中的?
这些私密信息是如何落入不法分子手中的?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公司系统不够完善,“出现漏洞的原因基本上可归结为三类:一是篱笆墙原本扎得不够牢;二是懒得去扎篱笆;三是篱笆墙漏了好长时间都不知道。” 360安全专家介绍称,互联网金融兴起后,一些网络管理人员水平没有跟上,更多的是由于安全意识不够。从信诚人寿保险内部人员的账号密码面临泄漏来看,他们十多个人员初始密码没有修改,也就是存在弱口令情况,这属于“懒得扎篱笆”,如果修改初始密码,黑客恐难以突破。此外,还有一些保险从业人员恶意出售客户信息以谋取非法收益。
这些行为的确让人汗颜。针对险企频发的客户私人信息泄露问题,保监会和各地市保监局要提高度重视保险业在应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展业和服务过程中面临的新的信息安全环境与新的舆论媒体环境,进一步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切实做好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工作,保护好消费者商业秘密。保险公司要重视信息安全问题,对客户信息承担起责任,比如:定期进行隐患排查,及时堵塞安全漏洞,消除安全隐患,加强技术保障和运行监控确保信息数据和在线交易安全可靠。
遭遇信息被泄露 消费者如何求偿?
客户信息泄露对客户自身利益造成严重威胁。中消协相关负责人表示,消费者应增强个人隐私的保护意识,包括及时更换密码,不要轻信一些电话、短信关于保险方面的诈骗, 不要轻易登记自己的真实信息。若保单信息遭到严重泄露,且造成后果,消费者可直接起诉相关保险公司,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①“侵权”“违约”均可立案 确定索赔数额是关键
保护客户的身份信息是保险公司显而易见的合同义务,《合同法》第六十条规定:合同双方全面履行合同义务,同时应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履行与合同性质相关的保密、通知、协助等义务。一旦泄露即构成违约。同时,保险公司泄露客户信息的行为完全符合民事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投保人也可以提起侵权诉讼。但是违约责任在合同没有明确约定“此种情形之下的违约金承担方式”的情况下,原告需举证证明该行为造成的损失。
②一定要重视证据的保全
通常情况下,在事件曝光之后,保险公司会立即修复系统、堵塞漏洞,使众多投保人无法知晓自己的信息是否被泄露,无法举证。投保人可向爆料者了解情况,并要求法院进行诉前证据保全。同时,也可以利用网络、媒体等手段,寻求帮助,诉诸舆论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