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着5月1日的第一个大限时间,最近没有备案产品的1.7万家私募都有点忙乱。除了想办法发行第一只产品,备案产品时必须的《法律意见书》也成为私募的燃眉之急。中国基金报记者发现,在券商拉响“私募保壳”业务大战的同时,近期不少律师事务所也纷纷打出广告,为私募管理人开具法律意见书,价格从几千到几万,甚至十万以上。
但目前法律意见书没有形成市场化的价格,同时缺乏成功的案例,律师在尽调过程中也有诸多疑问。
价格混乱私募组团砍价
据记者了解,原来从事IPO、新三板挂牌等证券业务的律师事务所,很多增设了开具私募法律意见书的新业务,但目前市场价格很混乱,几千到几十万的均存在。
北京某位律师表示,他们近期刚刚接收了一个10万元的私募单子。北京另一位律师则表示,之前谈了一家5万元的,但不同公司收费标准不同。
除了律师报价,券商等私募服务机构也在忙着帮私募打包服务,甚至组团砍价。“我们有长期合作的律所,基本上私募有需求就能去对接,开价要看工作量,3~5万、5~10万的都有。”华南某大型券商营业部人士表示。北京某大型券商营业部人士则说,现在出现团购,以业务量大和律师砍价,但有些价格无法覆盖成本。
深圳一家小型私募市场人士告诉记者,他在市场上询问了一圈价格,比较正规的律所,一般最低都要3~5万元。相比一些急开法律意见书的私募,也有些私募则显得比较淡定,“现在刚出来,律师要价会比较高,建议再等一等,等到下个月热度降低后,价格就降下来了。”
广州一家大型律师事务所律师给记者做了分析,“实际上我们定价,主要考虑的有几点,一方面是时间成本、工作量大小,从目前尽调的十四项来看,新成立的投资公司比起经营多年的新三板、上市公司,尽调的任务量会少很多,价格也会便宜;另一方面是需要两个律师签字,则涉及人力成本、费用分成等问题,因此也不能太便宜。”
成功案例尚缺乏
新规出来一周,私募、券商、律所等热情高涨,扎堆询价法律意见书,但据记者了解,目前几乎没有成功开具法律意见书的案例。“虽然声音很大,但现在市场上谁都没有做成,都在等着看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怎么走。”北京某券商营业部人士告诉记者。
记者采访了私募、券商、律师等多方人士,大体了解了目前开具法律意见书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主要是时间太短缺乏具体操作指导,律师被纳入监管、存在执业风险等。
深圳一家小型私募市场人士告诉记者,现在规定刚出来,协会也没有指导意见,但不出具法律意见书,产品就不能完成备案,很多新公司都急着找律所,而实际上,律师自己对新增的业务心里也没有底。
前述广州律师向记者反映,他在经办法律意见书过程中,遇到诸多不明确的内容,“我一一列了出来,希望得到解答,比如专业性核查怎么做;注册资本金是认缴,钱没有到位行不行;同一班人马两个公司的怎么算等等,我们搞不清楚。”
同时,《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里提到,“中国基金业协会将在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公示信息中列明出具《法律意见书》的经办执业律师信息及律师事务所名称”。前述广州律师认为,这意味着律师也将被纳入监管,“目前协会对法律意见书的监管模式是公示监管,但以后可能有资质限制或行业禁入,律师的执业风险比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