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经济
二十年拾荒助学的好爷爷
2016-01-25 13:48:00
 

央视主持人敬一丹看望刘盛兰(右二)老人。原晓东摄

  1月18日早上,纷纷扬扬的大雪寂然飘下。上午9点,山东省招远市殡仪馆内,哀乐低回,数百名群众顶风冒雪赶来,只为给一位93岁的平凡老人刘盛兰献上一束花,鞠上一个躬,送他最后一程。

  告别的人群中,一名戴眼镜的男人默默跪倒在老人遗体前,重重磕了三个头。他叫乔磊,是老人生前捐助过的100多名学生中的一个。“爷爷对我有恩,我永生不忘!”这位36岁的汉子眼里噙满了泪水。

  1998年,早年丧父的乔磊母亲去世,只留下他和双胞胎哥哥,生活陷入困境。刘盛兰得知这一消息后,第一时间伸出援助之手,直到两兄弟顺利完成学业。这几年里,乔家兄弟多了位爷爷,刘盛兰多了两个孙子。“我原以为爷爷是个生活富裕的人,直到见到他家里堆满的废品,才知道他的生活如此艰辛。”此后,每年春节前,乔家兄弟都要去看望刘爷爷。“给爷爷送的钱和衣服他都不要,即使收下了也会转送给其他有困难的孩子。”乔磊说,“爷爷不仅给我们带来生的希望,更给整个社会传播了正能量”。

  “不是血汗钱不要沾,碗外的饭不能吃。有富余的钱,就多资助落难的人……”文化水平不高的刘盛兰在给资助学生的信里,经常提到这些朴实的话。

  刘盛兰9岁时父亲去世。在饥寒交迫中勉强上了四年半学后,他不得不辍学当起学徒工,没能好好读书成为他一生的遗憾。

  1996年,刘盛兰在招远一家企业当门卫。那年的5月1日,他在一张旧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邹城市王村乡东洪洋村中学生吕亚洲,因家境突发变故,家中只剩下他和瘫痪在床的85岁曾祖母和60岁奶奶,没有经济来源的他面临辍学。

  刘盛兰一夜没合眼。儿时的经历浮现在眼前,辍学的痛苦历历在目,这一切,都让他无法平静。

  第二天,刘盛兰来到邮局,给吕亚洲写了一封信,鼓励他安心上学,并寄去50元钱。这50元对于一个月收入仅300元的门卫来说,可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此后,为更好地捐资助学,老人找到了一个“生财之道”——拾荒。他曾栖身的一间七八平方米的平房里堆满废品,几乎没有落脚的地方。老人在翻捡垃圾箱的同时,还留意旧报纸上那些需要资助孩子的信息。

  只要能减少一名辍学儿童,吃再多的苦他也心甘。他经常吃从垃圾箱里捡来的东西,穿的是20多年前的衣物,可他硬是把从牙缝里挤出来的10多万元寄往大江南北,前后资助了100多个贫困学子。

  2013年,刘盛兰因病住进医院,从此卧床不起,但他仍然惦记着捐资助学。

  刘盛兰的侄子刘建喜说,这些年来,社会各界热心人士捐助了不少善款来改善老人生活,但他舍不得花,只要得知有需要帮助的困难学子,就会将钱物捐助出去。一张张飞往全国各地的汇款单带给别人希望,留给老人幸福。

  老人无子,却有他资助过的孩子们带着无限感恩送他最后一程;没有亲人,却有和他志同道合的道德模范和志愿者们继续着他未竟的事业。“依稀记得看‘感动中国’时为你泪流不止,一路走好,爷爷。”“二十年如一日拾荒助学的生命坚守,谱写了一曲大爱之歌,让人为之动容、为之感动!”……在网上,不少网民表达了对老人的敬佩与感动。

  2014年2月,刘盛兰获得201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成为家喻户晓、闻名全国的助人为乐模范。因身体不便,刘盛兰无法赶到颁奖典礼现场领奖。当年1月12日,“感动中国”的奖杯破例走出颁奖厅,由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敬一丹送到刘盛兰手中。“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沓沓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这是颂扬刘盛兰老人的颁奖词,也是对他一生最好的诠释。(经济日报记者 王金虎)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