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第一省河北“壮士断腕”,5年削减8000万吨钢铁产能;山西知名民营钢企海鑫钢铁神话破灭;工信部公布钢企白名单,致使隐形多年的钢铁产能浮出水面;中国成为钢铁出口第一大国;“一带一路”刺激钢铁需求……
可以说,中国钢铁业虽仍在寒冬中挣扎,但也并非无亮点。
而随着明年1月1日新环保法正式实施,中国钢铁业又将迎来另一场考验,钢企将面临大规模洗牌。显然,要度过这个必须经历的艰难时期,中国钢铁业要做的功课还不少。
冶金工业研究规划院院长李新创向《证券日报》表示,中国钢铁业将继续面临属于自己的“三低一高”发展轨迹,即低需求增长、低钢材价格、钢企低效益和行业高压力。而这,或许就是中国钢铁业未来很长一段时期的“新常态”。
1
钢铁需求停滞不前
产能过剩将长期存在
如果细数中国钢铁业当前最头痛的问题,首当其冲的无疑是产能过剩问题。产能过剩如今几乎已成中国钢铁业的代名词。
有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铁矿石进口量达9.4亿吨,预计明年这一数字将超过10亿吨。而粗钢产量今年将超过8.2亿吨,同比增长1.67%。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我国粗钢产能实际上已经接近12亿吨。
与中国粗钢产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钢铁的需求量。据统计,今年我国折合粗钢表观消费量为7.37亿吨,同比下降2.25%。
显然,在产量递增、需求量递减的严峻形势下,化解如此庞大的过剩产能,仍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如何化解产能过剩?有人说钢铁需求提升自然就能化解过剩产能,可是在中国经济将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的形势下,仅通过提升钢铁需求量来化解产能似乎越来越遥远。
作为中国钢铁消费大户的房地产行业,其今年的表现似乎也已为钢企敲响了警钟。有数据显示,今年各行业钢材需求量榜单上,建筑业以消费3.9亿吨排名第一。在对明年钢材需求的预测上,在建筑行业这一块的预测也仅仅增加了500万吨左右。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采用下游行业消费法,预测2015年中国钢材需求量为7.23亿吨,比今年的7.124亿吨增加1.47%。而这与国内超过将近12亿吨的钢铁产能相比,简直不值一提。
不过,由于“一带一路”政策的提出,让国内众多钢企似乎看到了曙光。数据显示,近年我国工程对外承包项目逐年扩大,产值从2003年的138.7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1371.4亿美元。2014年上半年,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810.4亿美元,分析称2014年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和营业额有望实现5%左右增长。在国内钢铁产能过剩严重的背景之下,随着“一带一路”大规模投资、产业链长必将拉动多个行业的用钢需求,同时又能很好地刺激钢铁上下游产业链进而利好整个钢铁行业。
但这个利好,对目前“求需若渴”的中国钢企来说,可能只是“望梅止渴”。有业内分析人士就向记者直言,“一带一路”基础建设中所包含的铁路建设等对国内钢企来说确实很具有吸引力,不过首先在国内钢铁产能如此大的基数上,这些需求并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且国内钢铁行业呈现的是“僧多粥少”的局面。
兰格钢铁网分析师张琳向记者表示,“目前都还处于计划阶段,基础建设的具体项目,这些项目什么时候才能正式动工,能拉动多少钢铁需求这些都是悬而未决的,尤其是铁路,从开始规划到正式动工可能需要花费数年时间,而在这期间,很多钢企可能已经退出钢铁行业。”
另外,记者得到的数据显示,在今年各行业需求钢铁的排行榜上,铁路对钢材的需求量仅为520万吨,是房地产行业钢材需求的1.33%,而明年预测的铁路用钢材数量也是520万吨,与今年持平。
李新创向记者表示,未来钢铁可能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低增长的常态,“即生产消费量波动发展,很难出现大幅度的提升,国家经济增速已经放缓,钢铁行业当年井喷式的发展盛世早已一去不复返。”
既然内部消化不是良策,那么钢材出口自然成为众多钢企退而求其次的选择。据了解,今年前11个月,我国钢材出口量累计达到8374.34万吨,其中9月份和10月份钢材出口量均超过850万吨,在12月份未计入统计的前提下,国内钢材出口已经历史性地突破8000万吨,累计金额达到642.45亿美元。而这样的出口成绩也让中国成为钢材出口第一大国。
事实上,中国钢材的出口量近几年基本处于递增状态,自2000年以来,我国钢铁出口量占世界钢铁出口总量的比重从4.8%上升到2004年和2005年的7%以上,2013年上升到了15%以上。
即使钢材出口达到了世界之最,这8000多万吨钢材在国内产能基数“巨人”面前仍显得渺小。据冶金工业研究院提供的数据显示,预计2014年国内粗钢产量8.2亿吨,可见前11个月的钢材出口量竟然还不及今年粗钢总产量的十分之一。这样剧烈的落差体现出国内钢铁行业在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上形势依然严峻。可以预测,今后国内钢材出口的力度可能会进一步加大,以此来缓解过剩产能的压力。
不过加大力度出口钢材并不是长久之计,冶金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海民向记者表示,钢材出口过多势必会点燃国外钢铁反倾销情绪。不仅如此,钢材出口过多也体现出中国钢铁体系不健全的一面,“首先出口的大多是中低端钢材,即使出口,也并没有太大的盈利空间,相当于中国钢企牺牲自己的环境和资金生产钢铁赔本卖出去,这与国外钢铁行业发展的路径基本是背道而驰,未来中国在出口上首先要做到产品升级,其次就是如果国内钢铁市场体系健全,出口钢材的数量应该控制在4000万吨以内。”
2
钢价翻身艰难
钢铁业复兴言之过早
对于2014年的中国钢铁行业来说,并非没有好消息。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重点钢铁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0111.55亿元,同比下降1.03%;实现利税896.79亿元,同比增长13.04%;实现利润226.56亿元,同比增加86.13亿元,增长幅度达到61.33%。钢
铁主营业务扭亏为盈,实现利润92.61亿元。
需要指出的是,今年国内钢企能够实现利润回暖,主要还是得益于铁矿石价格创纪录的下滑。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数据,12月5日直接进口铁矿石62%品位干基粉矿到岸价格为70.38美元/吨,12月平均价格为69.98美元/吨。铁矿石价格已经连续多日在70美元上下波动,价格较年初下降了约47%。
正是在这样的铁矿石价格水平下,钢企的利润实现了近三年来的一次突破。
不过,对于这种“突破”,刘海民颇不以为然,他向记者表示,铁矿石价格暴跌带来的盈利不能作为国内钢企利润的支撑,“矿价暴跌意味着钢铁价格也不会提升,如果国内钢企指望通过钢价的跌幅大于矿价的跌幅来从中盈利的话,国内钢铁行业的顽疾就会一直存在并且存在恶化的趋势”。
数据显示,最近一周,国内现货钢价综合指数继续回调,报收于107.73点,一周回落0.89%。
不仅如此,从中物联钢铁物流专业委员会调查、发布的钢铁行业PMI指数来看,11月份为43.3%,较上月回落2.7个百分点,该指数跌至最近九个月以来的最低水平,并连续七个月处于50%的荣枯线以下。主要分项指数中,新订单指数、购进价格指数再度收缩,新出口订单指数回落至50%以下的收缩区间,产成品库存指数小幅上扬,生产指数三连降至近九个月的低点。
李新创看来,未来三年到五年之内,中国钢铁行业恐怕面临一个不得不接受的现实,即低效益状态,事实上,钢铁行业今年实现利润上的明显进步是基于前几年行业经营过于惨淡的基础之上,所谓钢铁行业复兴实在是言之过早。
此外,不得不提的是,由于铁矿石价格的暴跌,国内铁矿石进口量也是呈上扬走势,有数据显示,2014年国内铁矿石进口达到了9.4亿吨,预计明年这一数字将会达到10亿吨,届时国内钢铁产能过剩恐将继续加重,而在这样的产能怪兽面前,国内钢价想要实现翻身可谓难上加难,钢企出现盈利更是遥不可及。
3
生存困境倒逼钢企
改革创新将成主旋律
钢铁行业未来的发展,改革和创新将会成为主旋律。李新创向记者表示,“钢铁要实现的目标就是要使用户价值最大化,没有用户就没有生存空间,这是第一要务,同时,让内部的各要素的集成利用最大化,因此,钢铁行业已经解决了数量问题,今后要解决结构问题,品种结构、质量结构,包括组织结构等问题。”
可以说,产品结构调整包括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以及提升量大面广的产品,钢铁行业产品质量不稳定,从销售贸易来讲,产品质量稳定是尤为重要的,必须发展高端产品,满足不断快速发展的新要求。
因此,钢铁业产能结构、布局结构、组织结构还要不断优化。从今年铁矿石价格跌到70美元,企业效益明显下降,竞争力明显减弱,可以直观地感觉到价格变化对布局调整非常重要。同时,钢铁业还要关注未来产能结构调整。资源保障,不是矿价低下来之后就可以掉以轻心。钢铁产业将迎来布局调整,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的发展都面临着压力,不过今后钢铁产业布局调整的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大协调余地,可以说在保持现在钢铁消费总量、生产总量没有大的变化的基础上,钢铁市场为了能够更好地为产业下游服务。即使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仍很艰巨,但也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对此,李新创表示,技术革命无非三个方面:第一,提高效率;第二,改善质量;第三,优化服务。“我想,钢企最根本的还要做好自己,也就是说钢企还要回归发展的常态,回归经济发展常态,正确认识自己,也正确判断未来,这非常重要。过去30年,中国经历了快速发展,钢铁尤为突出,虽然我们的钢铁生产力已经突飞猛进,但是钢铁行业的发展不仅仅是看生产了多少,过去我们过于注重数量而相对轻视了质量,这种观念不符合钢铁行业的健康发展。经济发展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数量问题,还要解决质量问题,钢铁又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产业,过去几十年特别是过去十年快速发展,钢铁数量已经解决,但是,我们面临的质量和相应的结构问题依然很突出,我们花了很长时间来解决数量问题,我相信,我们解决质量问题同样要付出极大的努力。”
创新,是钢铁行业在中国经济即将进入新常态发展后生存下去的必要因素,可是在刘海民看来,钢铁行业作为传统行业,其管理机制的守旧理念依然根深蒂固,
“之前钢企之间实行兼并重组战略,但是兼并后发现,虽然能够增强钢铁行业的集中度,但是如果钢企内部不能做到真正的机制改革,兼并重组反而是起到负作用,很多钢企在通过兼并重组后经营业绩不升反降”。
钢企机制不灵活和观念守旧还体现在,钢铁企业尤其是老牌国企为了让自己旗下所有产业板块都能够生存下去,不惜将盈利的板块所创造出来的利润补贴那些亏损的板块所留下的漏洞,甚至通过政府补贴来为其亏损产业板块续命。
“这也与国外对那些运营不佳的钢铁板块实行逐渐淘汰的方针背道而驰,钢铁集团的领导想做到的就是一个都不能死,但是这样虽然使得钢企各个板块得以保存,但是实际上也只是让这些亏损产业处于一个‘半死不活’的状态。”刘海民无奈地表示。
在业内人士看来,钢企在管理机制上的弊端以及其对行业变化反应迟钝,实际上是在拖自己的后腿,同时也在拖整个钢铁行业的后腿。因此,钢铁行业若想真正做到蜕变和改革,这些守旧的观念必须清除。对于那些经营不善,竞争力低下的产业,应该让其接受行业的洗牌。如果固步自封,钢铁行业利润水平就永远得不到质的提升,民营钢企为什么在没有政府补贴等利好援助下,经营业绩反而更加出彩的原因就在于此。
4
拥抱互联网
钢铁电商重塑行业生态
在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冲击下,很多行业已经逐渐触网,钢铁行业也是如此。如今,钢铁电商在行业内体现出的作用也是越来越明显,可见,钢铁行业未来的新常态里,电商终将占有一席之地。
在钢铁行业里,即使是传统老国企,也开始发展其互联网金融业务。如宝钢财务公司于今年1月依托电商平台推出“宝融通”业务,主要用于循环
使用融资额度、全流程在线、自助操作、实时放款、灵活还款。截至10月末,“宝融通”在线已累计放款9199笔、金额3.2亿元。
不仅如此,在今年3月份,宝钢还推出了电子商务平台“宝付通”,将支付和融资业务嵌入平台交易流程中。而为了配合电商平台更好地发挥作用,宝钢牵头组建了面向全国市场的上海钢铁交易中心,成立了东方付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并组建电商金融团队。
不仅是一些传统钢企发展电商,互联网企业也瞄准了钢铁这个舞台。找钢网创始人兼CEO王东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钢铁电商目前要做到的就是全国化,“全国化就是在全国各地尤其是钢铁产业密集的地区设立办事处,今年,我们在全国成立了17个分公司,公司都建立在距离钢铁产业比较近的地方,而且交通也比较方便,缓解了钢铁物流这个难题”。
因此,钢铁电子商务平台是应运而生的,在行业低迷下,钢铁要创新的动力很充足,而且互联网在钢铁这个传统行业也确实发现了很多发展的机遇,钢铁与互联网融合的未来“新常态”就是:第一,整个行业走到了供大于求的阶段,这是最大的转变,从卖方市场走到买方市场;第二,形成的多级分销体系已经完全崩溃了,凡是在多级分销体系里的企业,必须进行转型。
不过,钢铁电子商务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使,不断曝出的钢贸商大量倒闭、钢贸老板跑路事件也是需要我们去反省去正视。在分析人士看来,将来钢贸商可能要有新的创新,钢贸商将会蜕变为服务商或者是方案解决商,甚至钢铁贸易不再作为他们的主业,因为流通变得越来越简单,反之增值服务和上下游用户的黏性就凸显得更加重要。
而对钢铁电商本身而言,其最担心的是不稳定的销售量,找钢网创始人兼CEO王东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钢铁电商目前要做到的就是全国化、在线化以及仓储超市,“全国化就是在全国各地尤其是钢铁产业密集的地区设立办事处,在线化,仓储超市就是在重要的钢铁基地建立钢铁仓库,这样的仓库已有了超市的概念,各种规格、品种非常全,供应连续,这样买家不需要跑很多地方进行配货”。
王东同时表示,与民营钢企相比,一些老牌的国企相对来说要难接触一点,“目前我们主要和民营钢企合作,他们都是很积极的,定价、核算等做得很到位。而我们与国有钢厂合作还要有一个磨合过程”。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在对待行业风云变化的局面,国有钢企与民营钢企对市场变化所体现出的灵敏度不同。
不仅如此,在张琳看来,钢铁电商发展虽然能够更好地提高钢材销售效率,但是基于钢材这一商品的特殊性,钢铁电商有别于其它行业的电商,钢铁电商所要克服的困难尤其棘手,张琳表示,钢铁电商发展的最大阻力还是物流问题,“钢铁产品有其特殊性,钢材不是标准化的产品,客户最终需求一般和钢厂直接出来的产品有一些差异,需要进行加工,钢铁电商要发展,还得和钢厂加工配送、物流平台结合。通过加工配送中心的发展,用户可以直接通过电商平台获取更加接近真实需求的产品。”
5
新环保法明年实施
钢企面临大规模洗牌
对于钢铁行业来说,其未来发展走向还有一个重要的外部因素必须考虑,那就是环保风暴。今年10月份,国务院颁布《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要求河北省到2017年底,压缩钢铁产能6000万吨以上。河北省随后制定《削减煤炭消费及压减钢铁产能任务分解方案》,提出到2015年底,压缩炼铁产能1447万吨、粗钢产能1586万吨,减少煤炭消费875万吨。
如果说这一文件的颁布算是国家开始重视环保的热身,那么明年1月1日起开始实行的《新环保法》可以看做是国家要将环保进行到底的正式出击。
不过据业内专家表示,按照新环保法要求,目前没有一家钢铁企业能够完全实现达标排放。这一说法无疑让外界大跌眼镜。
而为满足新排放标准,预计钢铁全行业实施环保改造总投资约需900亿元——1100亿元。在钢铁行业目前普遍亏损的背景下,在这么高的投资金额面前,企业进行环保改造的积极性可想而知,由于钢铁企业需要进行很多环保改造,包括烧结烟气全面净化、高炉系统全面达标、炼钢系统全面升级等。以河北省为例,该省要求所有烧结脱硫设施旁路全部拆除,这将导致一些偷工减料、设计有缺陷的脱硫设施无法维持运行,必须进行整改,甚至推倒重来。
不过在刘海民看来,不应该将《新环保法》看做是对钢企施加的压力,相反要将其看做是钢铁行业真正要实现复兴的动力,“新环保法就好比一个标尺,对于之前那些环保工作做得比较好的钢企来说,并不构成太大的压力,反而会让他们更加欣慰,因为《新环保法》将建立一个更加公平的钢铁市场环境。”
确实如此,国内钢铁市场乱象丛生,不公平竞争现象更是由来已久,对于环保不达标的钢企来说,生产相同数量的钢材所消耗的成本要比那些安装了环保设施的钢企少得多,而这些不环保钢企这时往往通过低价卖钢的手段抢占市场份额,“钢铁市场说难听点就是被这样一些胡乱定价的不环保钢企搅乱的,钢企之间大打价格战,到最后,损失最大的往往是那些环保达标的钢企,这也严重阻碍了钢铁行业的健康发展。”刘海民向记者表示。
可见,《新环保法》的实施对于那些轻视环保的钢企来说的才算是真正的压力。中国钢铁业需要清醒的认识到,只有那些不遵守公平竞争的钢企退出钢铁行业,整个行业才能真正做到改革和进步,钢铁行业才能步入正轨。
同时可以预见的是,《新环保法》的实行,也会对中国钢铁产能起到一个抑制作用。
不过环保的加强,终究会加大钢企的生产成本,这对于目前盈利状况十分惨淡的钢企来说看上去将雪上加霜。
对此,刘海民指出,所谓加强环保就会降低钢企利润其实是一个伪命题,“表面上理解,钢企生产成本高,利润自然就会下降,但是如果我们深入地去理解,即生产成本高,一些本身经营不善的钢企和一些环保不达标的黑心钢企知难而退,这样钢铁行业就相当于进行了一次洗牌,而留下来的就是竞争力强同时环保达标的企业,随之而来的就是国内钢铁供求关系出现变化,当整个行业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洗牌之后,钢价自然回升到正常的价位,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开始真正体现。”
对于《新环保法》,因为毕竟还没有执行,到底实施力度如何,能不能落实,特别是各地环保部门执法尺度是否一致,目前国内钢铁企业普遍持观望态度。不过刘海民认为,《新环保法》虽然能够给国内钢铁行业带来焕然一新的景象,但是该法律侧重的仍然是环保这一块,钢铁行业也不可能因为《新环保法》快速实现脱胎换骨,“钢铁行业的顽疾很多,环保只是其中一方面,不能指望一个《新环保法》就能一蹴而就发生质的改变。”(王荆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