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中文国际 观天下 知中国

保障房回归保障本质 守住质量底线莫成“福利”

2012-10-15 07:30:00 来源:经济参考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保障性住房建设涉及面广、公益性强、社会影响大。随着近两年急剧提速,保障房建设暴露出诸多问题,不少地方在保障房申请、审批、质量、分配等环节面临监管考验。

专家表示,保障性住房管理工作不仅涉及土地、规划、建设、资格认证、分配、退出等多个管理环节,还需统筹协调规划、财政、建设、房管、民政等多个部门,因此,地方相关部门应相互配合,各司其职,形成监管合力,堵住漏洞,把保障房打造成民心工程。

本质回归:莫让“保障”成“福利”

从最早的经济适用房到后来的限价房再到如今的廉租房、公租房,有一个问题一直是监管的重中之重,那就是保证保障房的保障本质,莫让其成为部分人的福利房。

中国房地产学会副会长陈国强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此前,借保障房之名实现福利分房目的的现象确实存在;另外,各地保障房进入及退出机制仍不完善,进入门槛不严,标准执行流于形式,而不健全的退出机制使得保障房成为部分人的牟利工具。这些现象都严重侵害了保障房的保障本质。

也有专家指出,关于此前“保障房或成福利房”的争论,要多因素来看。一是保障房制度演变的历史因素,1998年时设定的供应对象范围较宽泛,一些中等收入群体也购买了经适房,这导致一些对房改不熟悉的人简单地认为“经适房卖给了有钱人”。二是由于部分保障房的“共建性质”。根据政策规定,一些合理“共建”的“单位租赁房”也被统计入广义的“公租房”中,让不明就里的群众认为保障房成为“单位房”。三是个别地区确实存在保障房分配不公问题。

近年来,各地主管部门开始着力监管,在多个管理环节齐发力。今年3月,住建部更是要求各地完善监管机制,完善申请、审批、公示、轮候、复核制度,建立信息共享、部门联动的审查机制。天津、安徽等地亦相继出台保障房管理新政,针对保障资格审核标准、操作办法、监督方式和退出机制提出了更严密的方案。

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会长聂梅生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保障房监管发力非常及时,也很有必要。本轮调控着力点就在于一“压”一“抬”,即压商品房价格、抬保障房建设,这两点不能出现短腿现象。

在老百姓眼中,保障房是名副其实的“解困房”。上海退休职工夏勤诚和老伴在市区新乐路100弄一间仅8平方米的老公房中“蜗居”了20多年。去年,老两口申请了上海的共有产权房,最终通过层层审核,以每平方米5000元不到的价格购买了松江区新凯家园一套47平方米的新房。谈到此事,老两口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据了解,仅去年一年,上海就有3.7万户家庭受益于共有产权房。

欠发达地区也“不拖后腿”。在甘肃定西市区的保障房小区瑞丽家苑,病退职工姚建红刚搬进新家。她曾在市邮政局仓库改建的宿舍里住了10多年。去年,政府推出可以购买一定产权的廉租房,姚建红借钱凑齐5万元,买下了这套49平方米的一居室。“原来宿舍没有自来水和暖气,现在这条件,我们已经很知足了。”

编辑: 柳洪杰 标签: 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