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支招助加贸企业内销
2009年12月20日,昆山综合保税区经国务院批准设立。至2011年底,昆山综保区累计引进企业161家,包括仁宝、纬创、牧田、麦格纳、泰科、正鹏、彩晶等生产性项目93家,安博、飞力达等供应链、仓储、物流项目25家。2011年昆山综保区实现进出口总额536.8亿美元,占昆山全市的62.7%,其中出口348.6亿美元,进口188.2亿美元。
2012年1~5月,昆山综保区实现进出口总额196.1亿美元,其中出口124.6亿美元,进口71.6亿美元。
针对综合保税区内众多加工贸易希望内销的需求,昆山海关不断尝试新的监管办法,助力加工贸易企业实现内销便利化。
监管与促进齐抓
昆山海关副关长龚利彬介绍,2008年,海关总署出台《海关总署关于支持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2009年,就内销便利化进一步下发《海关总署关于促进加工贸易货物内销便利化有关问题的通知》,2011年出台支持东莞、苏州率先建设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城市的相关举措,其中也涉及到内销便利化。昆山海关认真落实上述规定,在有效监管前提下促进企业内销。
首先是指导企业规范内部管理,提高企业海关分类管理等级。他告诉记者,昆山的企业分类体现了海关对企业诚信和风险度的评价,很多政策优惠都是针对诚信度高、遵纪守法的A类、AA类企业的。就内销层面来讲,“分批内销、集中报关”就可以提升内销效率,减轻企业资金压力。“我们区内的仁宝、纬创等几个主要企业已经成为A类以上企业,经我们审核后可以享受到上述优惠。”
其次是对内销量大或内销增长迅速的重点企业,设立“内销专管员”对口跟踪指导办理,进一步规范内销申报。同时为企业提供个性化政策法律支持。昆山海关采取关长带队,集中走访企业,听取企业意见,并且送法进企业,现场宣教产品内销等政策法规,帮他们释疑解惑。
再次,海关对昆山综合保税区内销货物实施“分批送货、集中报关”便利模式,允许企业在商务主管部门《内销批准证》范围内,先行内销保税货物,按月度集中办理内销征税手续。在内销通关环节建立电子商品库,提供“预申报、预归类、预审价”服务,提前介入,缩短通关时间。
此外,昆山海关还积极推进“属地申报、口岸验放”和“昆太联动”便捷通关管理,降低企业通关时间和成本。
创新与改革通行
谈及昆山出口加工区升级为综合保税区后的发展,龚利彬表示,就全区整体来说,方向和出路就是海关总署提出的“保税贸易”,主要包括保税加工、保税物流和保税服务三大主体。
他认为,保税加工需要上下互动。所谓“上下”就是上下产业链。上游供应链环节,需要引导区外企业进入加工区产业链,鼓励企业用保税加工方式进行生产;下游客户环节,就是要在保持外销订单的前提下,开拓内销市场,不能“单打一”。这一“上”一“下”都需要过程。
在保税物流方面则需要内外并举,也就是区内外互动。“综合保税区要发展保税物流,但区内企业毕竟有限,虽然有仁宝、纬创这样的巨头,但蛋糕还不大。现在区内有二十多家物流企业,2011年整个昆山综合保税区实现保税物流金额682.7亿美元。靠着综合保税区吃饱没问题,但要做大做强,还有一定难度。背靠昆山综合保税区品牌效应,区内保税物流具有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所以,昆山眼光应该放长远,思路要更开阔,把辐射力延伸到区外,不光是昆山周边,而是整个华东,甚至是全国。
龚利彬认为,保税服务应多管齐下。在昆山出口加工区升级为综合保税区后,在国际贸易、产品展示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拓宽了功能。就说国际贸易,在原有“加工、仓储、研发、检测和维修”的基础上,增加了国际转口贸易,国际采购、分销和配送,国际中转等业务。他强调,昆山紧邻上海这个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有近水楼台优势;与上海相比,更凸显成本方面的比较优势,所以如何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率先形成自己的新拳头品牌,在综合保税区竞争中脱颖而出,这是企业要考虑的问题。
从企业个体来讲,龚利彬觉得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加强研发,推动区内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提高附加值,从产业链上游的利润“红海”驶入“蓝海”;第二个是坚持品牌战略,引导区内企业形成自主品牌,变加工制造区为品牌创造区,包括IT和物流品牌,形成自己的特色主导产业,从“NUMBERONE”到“ONLYONE”。
- 环球 E-weekly
- 特稿 world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