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银监会叫停了票据类信托业务,此举可看做是监管部门全面布控表外业务风险的一招,意在减小风险的扩散性。其实,我们防范风险扩散的措施和办法已经出台很多,如同按下葫芦浮起瓢,我们缺少的是从源头化解风险的举措。
这次被叫停的票据类信托,就是信托公司发行信托计划购买银行承兑汇票的收益权,票据到期后由指定银行向票据承兑行托收,最终兑付给投资者。其实单从信托角度来看,其中的风险并不是很大。因为这类信托标的物――票据的最终付款人是银行,而银行无法还款的可能性是很低的。这当然只是表面现象,要弄清楚票据类信托的风险还要追本溯源。
首先从产生背景来看,过去的一年,市场资金面紧张。一方面银行受制于信贷规模限制,票据贴现更加难以直接批准下来,这就需要绕道信托公司来完成贷款;另一方面资金紧缺也推高了票据贴现利率,以8%的贴现率为例,除去银行与信托的收益和相关费用,投资者还可以获得7%左右的年化收益,这个收益率对于投资者是很可观的,况且有银行的承兑,风险又不是很高。既有形势所迫又有利益驱动,票据类信托理所当然的繁荣起来。
再从具体的运作方式看,虽然会有很复杂的设计,但核心都是为了避开信贷规模限制,将表内资产表外化。一家持有银行承兑汇票的企业A,因无法直接到银行贴现,就由信托公司推出信托产品,拉入另一家企业B来购买该产品,当然并不需要企业B真的出资,只需将该信托的收益权转让给银行的理财资金池,相当于由银行用理财产品资金贷给企业A,信托仅仅是一个通道而已,“玩票”者还可以有很多其他的手法。
不仅没有占用信贷额度,还绕开了银信合作监管,在这样一个资金左右腾挪的戏法中,无论银行、信托还是借贷企业都只是站在自己立场上行事而已,归罪于任何一方都有失偏颇。银监会禁止了票据类信托,但意图并不仅止于该信托。因为即便叫停了票据类信托,也难免不会有别的方式绕开监管。如同之前叫停银行票据类理财产品,却催生出票据类信托一样。监管部门真正的意图是严防表内资产表外化,所有这样的行为都无疑是在“玩票”。
表内资产表外化的风险显而易见,就像银行的影子,行银行信贷之实,却不受相应之监管,这样的风险一旦爆发就是不可控的。遏制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这种冲动,还是要从利率市场化和降低金融准入门槛着手。若脱离这一源头,单单叫停某项业务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利率市场化和降低金融准入门槛是老生常谈,却是济世良药。斩断“玩票”者,当从此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