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实习生 陈 红
近日,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公开表示各国或被迫进加息通道,流动性过剩将逆转。就目前发展中国家如何摆脱通货膨胀的被动局面,经济学家们对此进行了探讨。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各国如果被迫进加息通道,流动性过剩会出现逆转,问题是什么时间逆转,最根本的问题是何时会出现这种逆转局面?毕竟目前的状况是没有逆转。
她还表示,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全球经济状况的判断、美国现状、欧洲债务和全球通胀等的一系列麻烦,一致认为跟货币政策的调控有关,各国的决策层面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也是件好事。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多变合作这个平台,应对、准备,改变目前的被动局面。
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均采用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给金融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抬高资产价格。但是,流动性泛滥加大了通胀压力。目前,欧洲、美国的通胀率已较此前低点上升了一倍左右,发展中国家也普遍面临输入型通胀压力。3月份,巴西、印度、俄罗斯、阿根廷、越南等国的CPI涨至6.3%至13.9%,远超5%的温和通胀警戒线。为应对滞胀局面,各国可能被迫进入加息通道,这极有可能导致流动性过剩的局面发生逆转,使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暴露出来,进而拖累实体经济复苏,并再次对全球金融体系造成冲击。
在这种背景下,各国将采取何种利率政策显得更加关键。本周将是全球各大央行利率决议云集的一周,包括欧洲央行、英国央行、澳大利亚联储及新西兰联储在内的几大央行均将公布最新的利率决议。分析人士预计,欧英央行将维持利率不变,但欧洲央行可能发出7月加息信号,英国央行最早可能年底加息。此外,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联储将于本周议息,预计均将维持利率不变。
持相反态度的是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他表示:我不同意刘明康的观点,原因有两点
一是各国经济出现恢复情况,美国放缓、加息拖后,加息没有我们想象的迅速,中国也进入加息尾声。
二是通胀减缓,通胀确切地说是投资需求造成的。
在国内,本周同样处于加息敏感窗口期。根据央行今年以来“一月一提准”和“隔月一加息”的节奏,虽然端午小长假平静度过,但市场普遍预计“警报”并未解除,6月11日,5月份宏观经济数据将公布,CPI可能将达到5.4%高位,通胀形势不容乐观,央行在宏观经济数据发布前后加息的可能性仍较大。
建设银行董事长郭树清近日也表示,未来中国名义利率必须提高。如果实际利率为负,很多资源的价格会被扭曲。但加息会提高借贷成本,会挤压很多企业的盈利。
华创证券宏观研究员华中炜认为,由于6-7月通胀水平可能创出新高,通过小幅加息防止通胀预期的积累是可能的,但由于实体经济面反映出的资金价格已经非常高,资金可获得性也已经非常紧张,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更多承担了紧缩成本,从实体经济运行的角度来看,大幅加息的空间并不大。
(来源:中国经济网 编辑:柳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