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利率市场化话题,从2011年开始,一直“红”到两会。高层的密集提及、专家的激烈争论、媒体的广泛关注,都让利率市场化的概念不断升温。在目前的状况下,推出利率市场化,是否是合适的时机?短期对商业银行影响是否较大?推行方式是否需要先行试点?一系列的问号都还没有统一的答案。我们相信,利率市场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谜底将会逐步揭晓。
从1月初在央行的工作会议中被列为今年主要工作之一开始,关于利率市场化的消息就未曾间断。从分析、猜测,到前段时间出现的“中短期存款利率市场化试点确立”消息的传出,再到监管层的辟谣,虽然利率市场化的具体时间表还未确定,但是围绕这一概念展开的观点交锋却在逐渐升温。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被列入其中,这让大家对于利率市场化实现的期望值又一次增高。两会的专家代表和委员对此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观点,而会场外的专家也有话说。
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利率市场化还需要一个过程,除了时机以外,还有很多地域差异、产业配置因素需要考虑,因此不会一蹴而就。
时机成熟还是尚待时日?
“大势所趋”似乎已经在众多专家中达成共识,然而在时间概念上,各方似乎“各表一枝”。
银监会主席助理阎庆民近期表示,利率市场化现在时机成熟。在商业银行盈利压力不大的情况下,应该尽早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认为,利率市场化是逐步的过程,不可能在某一天突然宣布这个概念。现在的贷款利率上限已经放开,唯独存款利率还没有完全放开,但是一些资金不经银行,通过理财、信托、证券、基金,然后通过私募等其它形式进入实体经济,这些资金实际上都已经是价格市场化。其它非银行理财产品冲入市场化之后,慢慢挤压我们的存款利率,才会逐步推行市场化。
谭雅玲对本报记者表示,利率市场化现在面临的不仅仅是时机问题,“地域之间的差异就是其中之一,东中西部的发展水平之间存在差异,一旦利率市场化实现,那么对不同地区形成的冲击力自然不同,这些问题不解决,利率市场化的推行就会遇到很大的阻力。”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它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结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上利率市场化已成趋势,美国于1986年3月成功地实现了利率市场化,日本于1994年10月最终成功地实现了利率市场化。
我国已于1996年放开了同业拆借利率,向市场利率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1998年,人民银行改革了贴现利率生成机制,贴现利率和转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的基础上加点生成,在不超过同期贷款利率(含浮动)的前提下由商业银行自定。2004年1月1日,人民银行在此前已二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基础上,再次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同时,进行大额长期存款利率市场化尝试,接着又放开了国债的市场利率,逐步建立起一个良好的货币市场与国债市场的利率形成机制,也为政府进行利率调整确定了一个基准利率,这些都为利率市场化打下了基础。
商业银行短期迎来阵痛?
虽然“利率市场化是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这一观点已经成为各方共识,然而从较短一段时间来看,利率市场化的过程是否将会使商业银行难逃阵痛,专家们现在还很难达成一致。
兴业银行经济学家鲁政委指出,利率市场化将使银行获得自主的定价权,可以实施主动的负债管理优化负债结构,降低经营成本,有利于银行根据客户需求开展金融创新,根据自身风险偏好与收益预期进行产品调整,特别是发展中间业务,进一步提高银行管理水平和风险意识。
有学者表示,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商业银行的风险,这是因为银行风险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和感染性。过度的银行风险可能会引发银行危机,严重的会导致金融危机,甚至会进一步引发经济危机。其中,盈利风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更为直接。
分析人士在谈到利率市场化的影响时指出,首先,将使商业银行竞争加剧、利润下降。该人士指出,目前我国选择了在维持银行基本存贷利差条件下控制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的方式,这种限制金融资源配置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证商业银行主要是国有银行轻易获取高利润。但被管制的利率一旦放开,金融机构存贷款的竞争加剧,利差缩小导致银行利润下降。而且目前我国银行业的业务单一,存贷利差收入是主要利润来源,这无疑构成对商业银行的致命打击。
我国商业银行的收入主要来源于息差收入。据统计,息差收入约占营业收入的90%左右,中间业务收入仅占10%,而在发达国家表外业务收入普遍占营业收入的30%以上,有的甚至接近50%。当利差发生改变时,商业银行的收入会发生较大的变动。有人担心,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能够自行决定存贷款利率,为了争夺存款和优质贷款客户,商业银行具有提高存款利率和降低贷款利率的冲动,利差就会减小。
同时,上述人士认为,利率市场化下传统的业务结构和客户结构不能适应市场化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结构、客户结构、信贷投向“同质化”的状况严重,利率管制放开后,单一存贷利差收入不能满足银行生存的需要,迫切要求商业银行调整经营战略及业务结构,其面临的风险和压力都将增加。
但是,就影响而言,中小银行所受冲击似乎比大型银行来的更猛烈一些。
业内人士分析,短期内,股份制银行的息差弹性大的优势将被减弱。而且受制于存贷比以及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限制,股份制银行对存款的需求将逐渐上升,使得其存款成本的上升幅度进一步减弱,而且贷款扩张的幅度也将受到限制。相比而言,国有银行的网点多、储蓄存款占比高、以及存贷比低等优势,在目前环境下具有相对优势。
北京银行董事长闫冰竹表示,利率市场化,对中小银行传统业务升级能力、中间业务的拓展能力、资金价格管理能力、利率风险管理能力、综合竞争的驾驭能力等各个方面,都将带来很大考验。
但是不同的观点是,也有评论认为,利率市场化未必会导致金融机构利润显著下降,因国内银行是牌照经营,不至于采用价格战的竞争手段。
全面铺开还是先点后面?
利率市场化如何推开,众多意见似乎难以达成一致。
全国人大代表、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此前曾撰文明确建议:“在贷款利率基本由市场决定的情况下,可允许存款利率向上浮动一定幅度。存款利率上浮可首先在具备了财务硬约束条件的金融机构中试点,逐步将加息预期转变为市场定价。”
“利率市场化或将在整个市场的范围进行,不应该某个银行先市场化而别的银行不市场化。”全国政协委员、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表示。
此前,市场曾有传闻称,央行已对包括招商银行在内的数家银行进行中短期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初步试点,该试点项目已启动至少两月。但随后央行否认了上述消息。3月4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银监会主席助理阎庆民表示,利率市场化是一个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过程,具有一致性,不可能在某一家或几家银行之内试点。
据了解,下一阶段,人民银行将继续推进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提高Shibor的基准性;加强对金融机构利率定价能力的评估,引导其不断完善科学的利率定价机制,进一步增强风险定价能力,夯实利率市场化微观基础;根据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础条件,结合宏观审慎的管理框架,选择具有硬约束的金融机构,通过逐步放开替代性金融产品的价格等途径,有规划、有步骤、坚定不移地推进利率市场化。( 曹 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