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财政部日前出台政策,2011年底之前国家级、省级美术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毫无疑问,这是一大善政。公共图书馆是文明国度、公民社会的最重要基石之一,正如有人说“公共图书馆是市民的第二起居室”。
但是,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只是开始,如何让公共图书馆发挥作用,还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第一个问题是目前公共图书馆尤其是区县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及投入不足。我的家乡是蜀南一个小县,这里的公共图书馆每年投入资金只有几千块。更遗憾的是,还有很多区县根本就没有公共图书馆。据了解,在美国,每1万人就拥有一家公共图书馆,约62%的美国公民拥有图书馆借书证,全美每年光顾公共图书馆的人次达10亿。而在中国,每46万人口才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333个地级行政区划中,有41个地市没有图书馆;2859 个县级行政区划中,有445个县没有图书馆;2414个县级图书馆中,不具备基本服务条件的有675个。不少县级图书馆成了网吧、茶室,甚至只是堆放旧书的仓库。
第二个问题是,即便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短期内也很难培养全民阅读习惯。据调查,我国年人均阅读量不足5本,而美国人是25本、日本人是40本、以色列人是64本。除了数字上的苍白,阅读质量也有待提升。国人阅读最多的书籍是供消遣的穿越、玄幻、言情等小说,或披着励志外衣的所谓的“成功学”。如果阅读档次不能升级,仅仅增加阅读数量也无济于事。你一年读50本低俗读物,你的品味还是原来的高度;你一年读100本《我的成功可以复制》,你的素质也未必会真的提升。
此外,公共图书馆即使免费开放,如果不能改变现在一些公共图书馆的“高高在上”,社会大众究竟能从中获益几许,仍是个问号。图书馆本应是贴近平民的,重流通与致用,但国内一些公立图书馆却更接近藏书楼,只有少数人能够进入,其功用更多是对书籍的保存。暨南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周继武曾撰文抨击这种现象:公立图书馆将国家藏书变成垄断资源,将借阅演变成“租书”、“抵押”,限制或剥夺低收入者、低职位者、低学历者、无职业者和外地人的阅览权或外借权。现在虽有免费开放的政策,但图书馆在政策的推行中会不会“留一手”,仍然奇货可贾,排斥流浪汉、农民工等基层群众,仍是问号。
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作家博尔赫斯曾说:“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但愿上述问题最后都可被化解,人人爱读书,人人有书读。而我们的各级公共图书馆,也能真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中所说的,成为“各地通向知识之门,为个人和社会群体的终生学习、独立决策和文化发展提供基本条件”,以推动国民智识的普遍进步为自身发展的动力。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