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国际城市,人们会想到纽约、伦敦、巴黎、东京,以及曼哈顿商业区高耸云霄的摩天大楼、香榭丽舍大街摩肩接踵的人流。这四个城市作为国际城市的高端形态,也被称为世界城市或全球城市。
国际城市是指对全球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力和国际声誉的现代化都市。衡量城市的国际化水平,人们通常有一些具体标准。
首先是经济发展指标。反映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是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基础和核心,也是社会全面发展的首要条件。国际城市通常经济实力雄厚,服务业发达,是一国的经济中心,也往往是区域性或者世界性的经济中心。大伦敦地区生产总值约占英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5,其中金融和商务服务业占伦敦产出的40%。大巴黎地区生产总值占法国的28%,商业和金融服务业占总产出近一半。
其次是经济开放与国际交流指标。国际城市应该是国际化程度高,在世界范围内具有较强影响力和辐射力,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左右全球经济活动、产业发展和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国际中心城市。一般来说,国际城市聚集了众多跨国公司总部、金融机构,是世界经济决策中心和资本运营中心。纽约、伦敦、东京证券交易所在不同时区的接续运营保证了全球资本市场24小时不间断交易。伦敦1.4平方英里的金融城聚集了547家外国银行、800多家保险公司,180多个外国证券交易中心,这里每天的外汇交易额达6300多亿美元,其国际债券二级市场的交易量占到全球的70%,在外汇交易量、国际借贷总量、黄金交易量、海外证券交易量、海事与航空保险业务、基金管理总量以及海外客户境外资产管理等方面均居世界首位。
国际城市还是国际旅游中心和国际会展中心。巴黎每年接待的国内外游客超过2700万人次,举办国际会议约200多个,是世界上接待游客最多的城市,也是全球第一大国际会议中心。
第三是生活水平与社会发展指标。城市发展的根本目标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进步。经济繁荣、文化活跃、良好的国际声誉使国际城市成为国内外人口流动的主要目的地,造就了国际城市人口和文化的多样性。在伦敦,你能听到超过300种不同的语言;纽约36%的居民出生在国外;15%的巴黎居民是外国移民。即使在日本这个单一民族国家,东京的外籍居民自2000年以来不断增长,目前已接近42万人,占东京总人口的比例超过3%。
国际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达,知名演出机构和文化团体云集,剧院、音乐厅、博物馆等文化设施众多,集中了绝大多数在世界有影响力的传媒企业和出版集团,使得国际城市成为世界信息、文化生产和消费中心。纽约拥有200多种报纸和350多种杂志。即使是金融危机最严重的2008年,百老汇依旧为纽约市带来51亿美元的经济效益。伦敦的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仅次于金融服务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占伦敦总产业的16%。享誉世界的伦敦西区在不足1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集中了49家剧院,2008年的票房总收入达4.8亿英镑,观众超过1380万人次。戏剧演出带动餐饮、交通、住宿等消费,对伦敦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超过15亿英镑。
许多国家将建设国际城市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然而,城市国际化水平的提高有其内在规律。集中与疏散是国际城市发展过程中始终需要面对的两个问题。城市汇聚越来越多的经济活动,空间集聚效应使企业生产成本不断下降,城市发展随之加快。但是,过度发展会产生交通拥堵、犯罪率高、公共资源分配不均等大城市病。
国际城市通常对人口具有强大的集聚作用。在人口快速集中的过程中,城市建设和管理常常跟不上迅速增长的需求,导致各类城市基础设施的供给滞后于城市人口的增长,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矛盾。
交通拥堵一直是首要问题之一。人口的急剧膨胀使得围绕交通方面的矛盾日益突出,增加了居民的出行时间和成本,这不仅影响了工作效率,还引发了城市生存环境的恶化,成为国际城市发展的“顽疾”。为了缓解交通拥堵,减少中心区的交通量,伦敦从2003年起对进入市中心指定区域的车辆收取每天8英镑的交通拥挤费。资源短缺对国际城市影响巨大。据联合国机构预测,未来若干年内,包括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大中型城市在内,都将面临严重的水荒。土地资源紧缺问题也是国际大都市在城市化进程中所必然出现的问题,土地对现代化大都市可持续发展的制约作用更加突出。此外,许多移民在就业、居住、社会交往等方面长期难以融入当地主流社会,移民聚居区失业率居高不下、基础设施匮乏、治安管理力量薄弱,偶发事件极易引发社会动荡。近年来巴黎发生的多起持续性郊区骚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大城市病的关键不在于大,问题在于结构不合理和规划失当。只有有效整合周边与城市的优势,形成多中心式的城市结构,国际城市才能获得最佳的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