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财经|中国经济|股市基金|经济数据|分析评论|房产动态|消费旅游|保险|理财|
  精彩推荐 南非总统公布检测结果 未发现感染艾滋病毒|布什出书剖析艰难抉择 第一家庭爱写回忆录|80后美女当选英格兰最年轻市长 丈夫自叹不如|
城市需要“低碳文化”
2010-04-27 09:26:00

我来说两句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低碳”这个词,近来炙手可热。那么,何为“低碳”呢?可能多数人都知道,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但对其提出的背景,可能还不是很了解。它首次出现在英国2003年颁布的《能源白皮书——构建一个低碳经济》报告中,目的是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向高效低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这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认同。后来,它被引入到生活领域,目的是要通过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和实行新的技术、制度等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可在我生活的周围,我们一些生活方式或许并不“低碳”。这当中,不说别的,先谈谈生活中的“汽车文化”。曾几何时,人们在生活宽裕之后,开始争购私家车。随之而来的是在这过程中形成——看谁家买得好、买得贵——的攀比之风,“车”俨然成为一个人与家庭社会身份及地位的象征。这就大大超出了其使用价值,形成一种特殊的“汽车文化”。据我所知,在很多国家不是这样子的。

  遗憾的是,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这样的风不仅继续刮着,并且还有越来越猛的势头。那么,原因何在?仔细地看,一是人们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或被这种文化召唤出来的消费需求,买车几乎成为人们与买房相提并论的话题;二是汽车行业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产业;三是汽车生产商为了追逐利润,加大企业的投入和生产。这样,生产与消费所形成的合力,使城市里跑的汽车越来越多,已严重超出了它的承载能力,“碳”的排放量,当然是越来越大。其实,农村也在步其后尘。我们作为后发国家,城市的发展,可以吸取欧洲发达国家在“现代”之初的路上所经历的高污染的教训,走出一条不同模式的道路,不能因发展经济而让环境付出代价。

  就城市的交通而言,如要减少污染、降低碳的排放,有效的办法是发展公共交通,尤其是地铁。就像日本的东京,地铁线路密集,去任何一个地方,最多只需换乘一次。而城市产生碳的领域,远远不止汽车,牵扯到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要低碳,不仅要减少工农业领域碳的排放,还要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使其做到不被流行的“汽车文化”等消费主义的观念所笼罩。据统计,城市里二氧化碳的排放,大约30%是由居民的日常生活所造成的。

  如想真正做到低碳,当务之急应是:政府在基础建设、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运用方面切实努力,治理污染,发展公共事业,鼓励研发新能源;企业转变生产方式,减排节能,利用新能源,为居民创造一个低碳的环境;居民节电、节气、废物再利用,比如提倡骑自行车,选择乘公共交通出行,不攀比私家车等等。长远之计是:整个社会的生产和生活都应有一个巨大的改变,大力发展以“风能经济”、“阳光经济”和“氢能经济”为主要内容的“低碳经济”,全面实践低碳生活,彻底改变目前的能源结构、环境状况和生活方式。

  要在这些方面取得实绩,目前要做的是打破消费主义的神话,改变人们现行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这需要呼唤与“低碳”相适应的主流观念的出现,使低碳内化于社会生产与人们的生活之中,进而形成低碳文化,构建低碳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日常生活方式,最终走向低碳社会。当下,如何生产这种文化,是我们面对的非常紧要的工作。

  (责任编辑:年巍)


新闻热搜

 
视觉
博客
首宗“全脸”移植手术(图)
手术出动了30名外科医生、麻醉师、护士及其它医疗专家,耗时24小时马拉松式进行。 >> 详细

论坛
NBA史上十大陨落球星
纵观NBA的历史,总有一些命途多舛的球星让喜欢他们的球迷,或是看好他们的人感到惋惜。 >> 详细

财经
点击排行
 
 
英语点津
网站地图                  
国际 要闻 深度 亚太 北美 中东 拉美 中外关系 国际组织 海外看中国
评论 本网视点 国际时评 中国观察 财经评论 网友热议 影视书评 声音 漫画 外交讲坛
财经 国际财经 中国经济 分析评论 股市基金 房产动态 经济数据 消费旅游 理财保险 资讯抢鲜报
博览 奇闻奇观 科学探索 历史揭秘 劲爆丑闻 名人轶事 精彩热图 幽默 本周推荐  
音画 环球瞭望 社会百态 娱乐时尚 图吧博客 论坛精选 军事天地 时事热点 图片专题  
军事 军事广角 即时消息 装备图集 中国国防 国际防务 军事评论 专栏    
  台海风情 台海热点 台湾旅游 台海局势 走进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