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刚过,央企在土地市场上攻城掠地,地王频出,胆气之豪壮、出手之阔绰,引起了市场的一片骇异。在资本云集、流动性泛滥的楼市中,央企财大气粗地高调介入,到底是福是祸?谁才会是真正的赢家?
购房者显然不会是赢家。眼看着地王一出,周边二手房价格马上跟进上涨,购房者是笑不出来的。市场也不会是赢家。各种地王的行为,客观上无异于哄抬了房价,原本就不小的泡沫继续被吹大了,楼市仍然进行着击鼓传花的危险游戏。炒房者也许会窃喜。但是想想正在减少的成交量,看看众多持币观望的人群,他们恐怕也不会高兴到哪去。
那么,央企会是赢家吗?
鉴于其产权特点,央企拥有较为低廉的融资成本,许多大银行上赶着为其送钱,这是他们财大气粗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他们对房地产后市普遍缺乏应有的谨慎和顾虑,行为的出发点也多为囤地或只想在股市上为自己带来一种“招牌”效应。所以,在规定期限内因没有开发而被没收地块的现象,在他们身上才会屡见不鲜。这种“钝感力”决定了他们很难成为赢家,毕竟,赔钱或赚钱,对他们来说都没有切肤之痛。
监管者又如何?国资委曾经规定,中央企业投资非主业性质的房地产、金融、证券和保险业等,必须报批。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的136家央企中,有95家以上的企业涉足了房地产业,其中以房地产为主业的有16家。据内部人士透露,监管者对央企的监管只到集团级,下面二、三级企业根本够不着。而许多“地王”,恰恰集中在央企集团的子公司上。表面上,央企为自己多开辟了一条生路,可以让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但实际上,他们在给国有资产带来风险的同时,也挤走了其他竞争主体,抑制了其他所有制企业,破坏了市场的活力和包容性。这对保证市场公平、解决就业难题、实现经济全面复苏是非常不利的。
此外,有关部门也曾经表示,四万亿投资绝对没有一分钱进入到“两高一资”、产能过剩的行业,也没有一分钱进入到房地产购买土地一类的投资。但是,随着央企“地王”的增多,人们对此的怀疑也渐渐多了起来。毕竟这些“地王”都是清一色的央企大集团的子公司,他们在充当“地王”之前,大多得到了母公司的注资。面对这样的怀疑,目前还没有人能够给予准确的回答。
所以,在央企“地王”的问题上,监管者难免有失分的嫌疑。
以土地收入最大化为目的,招拍挂是地方政府“出招”的手段,各种央企“地王”便是最佳的“接招”者。“地王”现象越多,地方政府就会像吸烟一般,对土地财政越“吸”越上瘾。而游离于财政预算之外的土地收入,又成了政府官员腐败、城市盲目建设、干群矛盾复杂、社会分配不公的一大根源,也是房价不断上涨、市场失去公平、经济出现泡沫、百姓利益不断被蚕食的一大原因。
所以,有大手大脚的央企“地王”在,土地财政之火就会越烧越旺,地方政府不是替人背黑锅,就是为自己背上沉重的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