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为最被频繁提及的词汇
本报讯(特派哥本哈根记者李颖)气候变化大会已经进入第二天议程。各种边会和讨论正在紧张进行。而在这种热烈的气氛中,“中国”成为最被频繁提及的词汇,而中国元素也异常闪耀。
在会场一角,来自中国各地的图片和一张张中国人的笑脸以及寄语,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记者了解到,当地时间9日,还会有中医现场问诊。更有志愿者在会场派发京剧脸谱,用红脸绿脸来让代表清晰表达对谈判进展的不满或同意。
在许多NGO散发的宣传资料中,也不乏中文译本的身影。来自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主持人小雨姐姐特地从中国带来了300本中英文双语的小册子——《节能小先锋》。“我希望能在这次会议上让世界听到中国小朋友的声音。”这本小册子,是由小雨姐姐和上千个小朋友共同创作的。
来自中国一个环保组织的邓文告诉记者,这次国内来了很多NGO,都凑在一个展台。“这几年来,参加国际会议,国外机构和组织都很关注中国的情况。”这个目前主要关注长江流域冰川的非政府组织,最初“起家”于深圳,目前活跃的100多位会员中,1/3来自广东。
世行:可预测性不足制约项目发展
本报讯(本报哥本哈根报道组报道)当各国还在就减排标准争论不休时,如何让国际减排机制能够发挥最大效应,则是一些出席哥本哈根气候会议国际性大机构关注的另一个焦点。
根据世界银行官员昨日发布会上公布的数据,在今年中,世界银行审查过1000多个清洁发展机制(CDM)和联合市场机制(JI)的项目,但是其中只有一半共526个项目最终被执行。
世界银行集团官员在昨日的哥本哈根新闻发布会上表示,CDM和JI是应对气候缓解、进一步鼓励私营部门行动的重要工具。
不过,清洁发展机制的可预测性不足,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低碳投资的融资杠杆的潜在障碍。而一个可维持的授权环境和全面的投资氛围是吸引清洁发展机制投资的关键。
该官员指出,有些清洁发展机制的决定,对最不发达国家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环境的完整性对整体的气候制度和碳市场非常关键。但是,由于其固有的主观性质,附加性仍然是一个挑战。清洁发展机制的改进,需要扩大规模减排,相关措施已经采取,但是必须持续发展及加强。 本报哥本哈根讯(特派记者方利平、吴倩)当地时间8日下午5时,在哥本哈根会议中心的中国新闻与交流中心,中国代表团首席代表、副团长、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司长苏伟举行了媒体吹风会。这是会议召开2天来中国代表团的第二次吹风会。由于紧张的谈判,苏伟被迫推迟10分钟才赶到会场。
苏伟表示,中国的目标是单位GDP碳减排40%,这是国内目标,而欧盟将他们应承担的国际义务跟发展中国家的内部目标相比,这是不厚道的。
中国的减排目标完全符合《公约》原则
苏伟指出,中国提出“单位GDP碳减排40%”的目标完全符合《公约》的原则,也体现了巴厘路线图的要求。《公约》(包括《京都议定书》)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要求是不同的。《公约》明确要求发达国家缔约方要率先大幅度地减少排放,这是各国都同意的。《京都议定书》则进一步提出了“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
苏伟称,气候变化问题是过去200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发达国家的排放造成的。《公约》要求发展中国家做的就是尽可能采取措施减排。中国2007年已经发布国家方案,不久前又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减排40%”的目标。欧盟代表在发布会上所提的中国目标与他们的义务是不具备可比性的。对于欧盟来讲,五年总共减排8%,现在欧盟又提出20%的目标,还不是国际承诺,这让人感到非常失望。
又讯在哥本哈根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表示,西方国家要求中国提高减排目标是不科学的。他指出,要求中国在工业化的过程当中承担更多的减排义务显然是不合理的。
苏伟如是说
全球人均两美元 可能不够买棺材板
大气的空间和资源是非常有限的,并不是说有钱就能买到排放的空间和资源。这也就是为什么发展中国家一再强调“发达国家要量化减排指标”。对未来的空间,发达国家就不要再占了。
在资金和技术转让方面,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寄予厚望,发达国家也说拿出钱资助发展中国家,如欧盟说2012年每年提供1000亿欧元。根据巴厘行动计划要求,要在2012年前加强公约的实施,2012年以后也要加强公约的实施。
发达国家说要表达积极态度,在2012年前拿出100亿美元资金支持发展中国家,100亿美元听起来很多,其实全球人均也就是不到两美元。在丹麦,两美元还不够买咖啡的。因为咖啡和棺材板的发音在英文中非常相近,也许是我听力不好,我同事说,两美元可能还不够买棺材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