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客串”型商业间谍
案例:浙江电力采购底牌泄密、郭京毅案
政府官员退休、离职后往往会得到一些大型国内外公司的垂青,为其出谋划策,理清政府政策。然而,有些前官员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利用原先的关系“客串”干起了“间谍”,“无意”中打听各种不公开的政府信息或经济信息。
几年前,浙江省电力系统的一位前官员就把当时电力系统重大设备采购底牌泄露给外方,导致中方蒙受了涉案金额高达上百亿元的损失。此事在当时闹得沸沸扬扬,不可开交,不少官员在事发后唯恐避之不及。
其实,这不仅仅是个案,甚至可以称得上“冰山一角”。公开信息显示,1999年,南平市竭力避免同行并购,但由于外资公司透露情报,摩根士丹利国际基金实现对南孚控股后,转手将股份卖给吉列。
更有甚者,少数现任政府官员在收受了贿赂之后转脸就立马变成了“间谍”,或者说沦为跨国公司在中国政府内部的“代理人”。他们一面力促相关部门制定政策,一面又将这些政策信息“非常及时”地转卖给外国公司,算是收了“好处”之后给外企的“回报”。
商务部条法司原巡视员郭京毅就是这样的“典型”。其在制订政策、拟订法令时,处处为相关外企留足“后门”。他在草拟外商购并中国企业的法令时,为外商对中国行业龙头进行斩首式的购并大开绿灯,使中国经济安全形同虚设。
“潜移默化”型商业间谍
案例:力拓案
“一般人我不告诉他。”借用一句广告词或许可以从一个方面解析这类间谍的特点。他们往往跟中国不少企业的高管混得很熟,甚至“称兄道弟”,到头来才发现,原来这都是“梦”,人家根本就没把你当成“兄弟”。醒悟得慢的人或许在几天之后才知道所谓的兄弟原来是经济间谍,企业的秘密或许早已在酒桌上被“套”走了。
近期力拓“间谍案”的主角胡士泰就是这种类型。
据了解,胡士泰毕业于中国高等学府北京大学,上世纪80年代曾在中信集团工作过一段时间,也算有在国企工作的经历。随后,留学澳大利亚,毕业后又进入了力拓旗下的哈莫斯利铁矿生产部门工作,并在1997年“转换门庭”成为了澳大利亚人。
“华人心连心”。胡士泰也确实做到了。他不仅跟大钢厂混得很熟,像涉案的首钢人员谭以新就被媒体曝出“他们俩关系密切”,而且,连小钢厂都经常能看见他颇为“勤奋”的身影。有些钢厂甚至“巴结”他,送上各种“好处”,也因为这些“好处”,他被中国相关部门认定为“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
但他的“心”可不止联着国内,还联系着国外,尤其是其雇主力拓公司。身为力拓雇员,他尽职尽责,一心为公司,连一般人不屑于去的小地方、小钢厂他都会亲自去谈判。有人就戏言,胡士泰可以获得外企在中国的“最佳雇员”奖了。只是,因他窃取“商业机密”给中国钢厂甚至中国经济和人民造成的伤害,该由谁来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