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民币升值的认识及判断
[ 2008-04-25 13:51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不要赋予汇率抑制通胀的重任为好。因为从汇率政策的政策属性来说,主要是对外经济政策,包括经常项目调整、资本和金融账户的调整,主要着眼于这两个账户对外经济往来的调整,主要功能属性不是用来治理通货膨胀的。从相对购买平价学说来说,汇率主要是考虑到两个国家相对价格的变动然后对汇率的影响,通常看到的是物价持续不断大规模上升,最后导致货币贬值,而很少看到,大幅度提升汇率,本币大幅度升值最后避免通胀。

人民币升值压力可能持续加剧。目前看,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加剧。因为:一是贸易顺差增加,外汇储备持续攀高。2007年,中国对外贸易顺差达到2622亿美元的历史高位,较2006年的1774.7亿美元增长了47.7%,位居世界第一。2008年,尽管贸易顺差增幅减缓,但绝对量并不小,外汇储备也仍处于增加态势。巨额贸易顺差已成我国对外经贸关系的突出矛盾,加剧了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如欧盟及美国的贸易摩擦。欧盟在2007年已多次表态希望中国加快人民币的升值步伐,以减少中欧之间的贸易顺差;美国国会则在2007年中提出了50多项对华贸易保护议案,尽管这些议案大都由于美国政府的反对而未能变为法律,但仍增加了两国贸易关系的紧张气氛。由于贸易顺差增长的趋势在短期内很难改变,贸易摩擦依然尖锐,同时也形成了巨额的外汇占款,客观上增大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二是,目前人民币的升值幅度还远没有达到欧美和日本等国家的预期,这些国家要求人民币加快升值的呼声依然很高,在人民币加速升值预期下,国际热钱仍然不断涌入中国,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加剧。在这种背景下,如何看待和认识人民币升值就显得比较重要了。

对外贸出口的不利影响不会像人们先前预期的那么大。在一般人的思维定式中,人民币升值就意味着出口的下降及进口的增加,以及随之而来的贸易顺差的减少。然而,从2005年汇改后这几年的进出口数据看,尽管出口增速逐年下降、进口增速逐年上升,但上升和下降的幅度都很小,并且贸易顺差还呈加速增长态势。换言之,人民币升值对外贸行业的影响并没有人们先前预期的那么大,人民币升值在理论上的弊端并没有必然成为现实。2006年及2007年,我国出口总额同比分别增长27.2%和25.7%,增速分别比上年下降1.2和1.5个百分点;2006年及2007年,我国进口总额同比分别增长20%和20.8%,增速分别比上年加快2.4和0.8个百分点;2006年及2007年实现贸易顺差分别为1775和2622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加755和847亿美元。

出现这一背离现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并不是人民币升值单一因素起作用。比如,加工贸易比重高抵消了一部分升值的负面影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加工贸易已成为推动我国贸易增长的主要力量,目前加工贸易在中国出口中的比重已经超过50%。加工贸易使进口与出口之间呈同方向运动而不是反方向运动,人民币升值导致的出口成本上升可以部分由进口原材料价格下降抵消,升值对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影响并不太大。同时与中国出口商品价格低廉、可替代性小有关。中国的出口产品多为生活必需品和低价商品,其需求弹性很低,即便人民币适度升值,这些国家对中国出口商品的需求也不会有多大变化。可替代性小一方面表现在人民币升值造成的出口产品价格上升幅度有限,不会影响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同类产品的竞争格局;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基础设施和配套条件远远领先于其他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国家,升值也不至于从根本上影响到对中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国内外的事实也说明,币值变化与贸易平衡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据日本《财界观察》和《东洋经济统计月报》资料,1993-1995年东京外汇市场美元兑日元平均交易价分别贬值14%、8.7%和8.7%。按照币值变化与贸易平衡关系的理论,本币升值的结果应该是出口增速下降或贸易顺差减少,而日元升值的结果恰恰相反,1993-1995年日本出口总额分别增长6.3%、9.6%和12.0%,增速持续加快,三年由于汇率升值因素使日本外贸部门分别获得842亿美元、1603亿美元和2703亿美元的利益。与升值相反,1996年日元兑美元贬值13.6%,当年出口却下降7.2%,贸易顺差仅为618亿美元,下降42.2%。1978-1994年,我国人民币汇率几次贬值,而贸易条件却持续恶化,出现了经济学上称为“外贸贫困增长”的现象。

当然,尽管人民币升值并不是决定中国贸易走势的根本因素,但我们也不可忽视人民币升值对进出口的影响,尤其是在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日益提高、与世界经济加速融合的大背景下,本币大幅升值的潜在危险是不容低估的。人民币升值直接导致我国出口产品价格相对提高,而这意味着中国产品价格优势的丧失和竞争力的下降,出口企业还会遭受出口收入转化成人民币时的汇兑损失,以及由于出口量减少造成的损失,对国际市场依存度大的行业短期难免会受到冲击,尤其将严重影响那些价格低廉、科技含量低的产品出口。如果人民币持续升值或升值幅度过大,那么升值所导致的边际负面效应就会扩大。

不要赋予汇率抑制通胀的重任。“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是今年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之一,政府工作报告为2008年CPI设置了4.8%的调控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由于货币政策操作空间越来越小,因此部分专家建议汇率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达到抑制国内通胀的作用。

无疑,人民币适当升值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通货膨胀,因为美元贬值让国际大宗产品原材料价格坐上了跷跷板的高端,人民币升值可以让购得价相对便宜,从而减轻中国输入性通胀的压力。但很难通过人民币升值来解决通膨问题,因为国际市场现在不是供大与求。初级产品,矿石资源、能源和粮食都处于一个紧平衡的状态和高价位,中国很难随人民币升值,利用过多的外汇储备去购买国际商品。同时,中国购买可能会被很多国家指责为拉动了国际商品价格上涨,而国际商品价格上涨又会向中国输入通胀,加剧国内问题。我们认为,还是不要赋予汇率抑制通胀的重任为好。因为从汇率政策的政策属性来说,主要是对外经济政策,包括经常项目调整、资本和金融账户的调整,主要着眼于这两个账户对外经济往来的调整,主要功能属性不是用来治理通货膨胀的。从相对购买平价学说来说,汇率主要是考虑到两个国家相对价格的变动然后对汇率的影响,通常看到的是物价持续不断大规模上升,最后导致货币贬值,而很少看到,大幅度提升汇率,本币大幅度升值最后避免通胀。

现在看,全世界的物价都在上涨,而新兴国家涨得最凶。货币越是升值物价上涨的压力反而越大,比如印度、巴西、俄罗斯等国。这提醒我们,靠货币大幅度升值去抑制物价上涨有可能事与愿违,尤其是出口盈余巨大的国家。

事实上,中国的通货膨胀是综合因素引发的,其中成本推动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未来资源能源价格将成为推动整体价格上行的重要因素。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央围绕着解决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提出了新的重大政策措施,其中加大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收入的比重是一个重要举措,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不可避免。因此,解决物价上涨过快的办法只有采取行政的、经济的、产业等的综合方法才能达到目的,仅仅依靠汇率政策调整来抑制通货膨胀是不现实的。

不要迷信完全市场化。汇率是调节国际收支的重要杠杆,通过与国内货币政策相配合,不仅可以调节国际收支,还可以调节经济增长。发达国家的货币汇率表面上看是完全的市场调节,其实政府的干预有着重要作用,如日元贬值正是日本政府为刺激经济复苏采取的主动措施;美国也是如此,当美国经济扩张时,政府就采取强势美元政策,以抑制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而当经济萧条时,美国政府就采取弱势美元政策,汇率的升降完全以经济需要为转移。合理调节汇率对经济增长能起到有效地促进作用,让汇率完全自由浮动等于放弃了一种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对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是不利的。

(来源:中国证券报)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