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在发展成为拥有1000万人口的中国最大出口城市以前,深圳——套句老话——只是香港边上一个“毫无生机的渔村”。
1980年,深圳有两个镇——最大的一个有2万人口——和15个公社。很多人记忆中的那个“渔村”,指的是坐落在深圳河岸上的小村庄——“渔民村”,距离罗湖边检站只有几百码。
和深圳一样,渔民村也已经面目一新。
以前的渔民村是一片棚屋,现在则是深圳市区一个有围墙的社区,拥有几处中国最昂贵的地块。它的变迁,是深圳从穷乡僻壤变成工业重镇的缩影,而正是深圳的崛起,才使香港从制造中心转变为全球金融服务中心成为可能。
最初,靠近香港是渔民村的一个负担。在上世纪50年代,一米高的围墙建了起来,将村民与深圳河分隔开来。
1980年8月26日,村民们的命运转变了。中国中央政府正式决定将深圳列为四个新的经济特区之一。渔民村既有天时,也有地利:它占据着一个黄金地段,深圳市区就将围绕它发展起来。
此外,村民们还受益于农村土地和城市土地的差异。农村土地归村民们集体所有,而城市土地归国家所有。
1979年,当7家香港工厂在渔民村投产时,厂房的租金流入了渔民村村民的口袋。到了1981年,这里已经被认为是中国最富的村庄了——正是这一名声吸引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于1984年前来视察。
渔民村用铜铸浮雕留住了这一幕。这些铜铸浮雕记述了过去50年渔民村的不同发展阶段。
在本世纪的最初几年,渔民村村民发现了一个更有利可图的副业:高端房产开发。只住一户人家的房子被推倒,取而代之的是公寓楼。
和那些占据着自己所开发楼盘顶层的香港大亨一样,渔民村村民也住在单元楼的高层,将较低的楼层租赁出去。即便是村民们在建设新房期间搭建的临时住所,也已租给涌入深圳的贫穷移民。
合计有191位村民向3800个外地人收取房租。每户村民每个月都能从他们共同拥有的房产公司——深圳渔丰物业管理公司(Shenzhen Yu Feng
Property Management)——获得最高达2.5万元人民币的租金。
此外,约有100位村民拥有村里主要控股公司——深圳渔丰实业股份公司(Shenzhen Yu Feng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o)的股票。该公司在临近的东莞经营工厂。据在这家公司担任副总经理的黄兴炎介绍,公司去年营业收入达到700万元人民币,分红150万元。
(来源:FT中文网 英国《金融时报》汤姆·米切尔 深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