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面临诸多挑战
科学家面临的下一个挑战是制造像人一样的化身。当原型的行为与机器人进行对话时,软件可分析对话内容并做出听上去很聪明的回答,仿佛化身在思考一般。Lifenaut公司更进一步,为个人量身打造了机器人软件。据英国埃克塞特郡人工智能公司Icogno的罗洛-卡朋特(Rollo Carpenter)介绍,这是当前技术所面临的局限性,软件复制品“不会具有自我意识或等同于你,而是一个可以让别人与之对话的人,至少有的时候,会认为它只是你的一部分。”
Lifenaut公司的化身对话能力来自于卡朋特创造的名为“Jabberwacky”的聊天机器人。这台机器人是1997年以来通过与数百万人的对话开发出来的,因其是与人最相像的聊天机器人,因此两次获得勒布纳人工智能奖。虽然许多聊天机器人预制了固定词组以及听到关键词的反应,但“Jabberwacky”可寻找对话的常见模式,利用其去确保这款机器人可以在最合适的语境说出最合适的话语。
Lifenaut创造的化身或许能做出像人一样的反应,但如何让它长得像你呢?唯一的办法就是,把你的东西教给它掌握。这种“个性上传”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在第一阶段,要根据大约480句话所反映的真实情感,对它们进行排列,如“我喜欢帮助别人”,“我同情无家可归的人”。完成这个目标以后,我们还要上传日记、标注有地名、日期和关键词的照片和视频,以帮助化身建立“记忆”。
我们还要每天用几个小时时间与Lifenaut公司的其他化身交谈,让我们的化身从它们身上学习知识。通过这种途径,化身会具有我们的风格特征――如我问候朋友或回答问题的方式――以及更多有关我们意见与好恶的烙印。
用一生的时间与我们交谈
一个名为“CyBeRev”的相关项目采用了更为复杂的一系列性格问卷调查。该项目的使用者通过完成美国社会学家威廉姆-西姆斯-班布里奇提出的数千个问题,作为给大脑存档的手段。与传统性格问卷调查不同,这个过程通过要求他们想象未来一百年的世界,试图捕捉使用者的价值、信仰、希望和目标等信息。
这不是一个快速完成的过程。非营利组织Terasem Movement为“CyBeRev”计划提供了研究经费。该组织的洛里-罗德斯说:“如果你每天花一个小时回答这些问题,完成所有问题,则需要五年时间。但是,越到最后,思想文件中的自我呈现会越准确。”
这样一来,是不是有可能使我们的数字化身成为我们个性的值得信赖的呈现呢?卡朋特承认,为了真正成为自我,Lifenaut制造的化身可能需要花上一生的时间和我们交谈。而且,我们也不确定哪些照片和视频能代表我们真正的记忆。所以,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能将思维上传呢?一个办法是,将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用摄像机捕捉下来,直接输入化身。像微软研究人员戈登-贝尔这样的“生活记录者”已经在从事这种工作,他们身在戴着一个便携式摄像机,记录下生活中的大部分细节。
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科学家尼格尔-沙巴尔特(Nigel Shadbolt)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正努力改善这种记录方式,他们开发的一款软件可以将每天拍摄的数码照片与各种信息有机结合起来,比如来自日记、访问的社交网站地址以及你所在地点的GPS记录的信息。其他研究人员还在考虑融入像心律这样的生理数据,以提供基本的情绪变化。
“肉身”是必不可少一环
然而,迄今为止,尚无一项研究将这一切融会贯通,变成类似化身一样的事物。沙巴尔特说:“我们离创造个人的精确复制品还有一段距离。我相信我们可以开发出具有个人态度的软件代理人,但这是否是我的态度,这一点就值得怀疑了。”
所以,毋庸置疑,创造像佐伊-格雷斯顿另一个自我这样的有意识化身对我们来说是巨大的挑战。人工智能研究人员在制造具有类人特征的机器人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比如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罗德尼-布鲁克斯开发的人形机器人“Cog”和“Kismet”,以及道格-莱纳特开发的智能软件系统“Cyc”。莱纳特供职于总部设在得克萨斯州的人工智能公司Cycorp。
然而,据西班牙马德里卡洛斯三世大学的劳尔-阿拉巴莱斯介绍,迄今科学家在人工智能研究方面取得的最大成绩恐怕是造出智力水平相当于一岁婴儿的机器人。阿拉巴莱斯一直在开发具有意识的机器人“Conscale”。美国达拉斯汉森机器人技术公司的戴维-汉森说,这并不是说我们不应该尝试,“我们肯定没有机器人有意识的证据――我们仍不理解意识,但是,我们同样无法肯定机器人不能没有意识。”
意大利巴勒莫大学机器人技术研究人员安东尼奥-切利(Antonio Chella)指出,要想开发拥有人一样意识的化身,某种“肉身”可能是必不可少的。他说:“意识需要大脑、身体和环境之间的紧密互动。我们利用全身来感知外界,所以,一个有意识的实体需要传感器去感知外部世界和监控自身的行为。”
参与“Project Lifelike”的研究人员给数字版本的施瓦茨科普夫身上安了一台摄像机,令其可以从人们的肢体语言中得到一些视觉信息,相应调整自己的行为。汉森的目标更加雄心勃勃,他的公司在开发与真人一样的机器人。汉森和迈耶还讨论了将Lifenaut公司制造的化身移植到机器人上的可能性。汉森说:“将仿真大脑与身体结合起来,可以令其从身体上和外界互动,探索这个世界,与我们生活在一起。”
真正化身离我们有多远?
这是迈向开发有意识机器的一步,但要想走的更远,则需要人工智能研究机构协调行动,投入更大的努力。为达到这一目标,汉森推出了一个名为“阿波罗大脑倡议”(Apollo Mind Initiative)的计划,推动各研究机构间的合作,提出了在2019年前取得智能水平与人类相当的创造性智慧的目标。
第一步是,开发一套适于整个人工智能研究领域的协作软件,让科学家可以准确掌握相关研究所处的阶段,帮助他们确定今后努力的方向。汉森表示,这个项目的最终目标是超越人类智能,创造像莫扎特一样的天才化身。他说:“从某种程度上,我们正在寻找前所未有的一种新机器。”
我们的“化身”究竟是什么样子?在卡朋特的建议下,琳达请丈夫对她的化身进行评估。在简短交谈后,丈夫告诉琳达,在涉及政治、食物和运动等问题上,它的回答简直是一派胡言。琳达说:“它还告诉我丈夫,我比真实年龄还年轻。我还没开始教它就我的年龄撒谎,或许,Lifenaut公司的调查问卷透露了我内心的虚荣?最终,这一点在我的化身身上表露出来。”
我们的化身怎样变得人性化?阿拉巴莱斯计划在7月利用“Conscale”测试Lifenaut制造的化身。虽然这套软件在某些方面或能满足更高意识标准,但阿拉巴莱斯估计化身与我们真实能力之间仍存在不小差距,也就是说,如果满分是10分,它只能得3分。阿拉巴莱斯说,还是忘了佐伊-格雷斯顿吧――这就像是在寻求蚯蚓的复制品,不值得为了这么一个环节动物,浪费如此宝贵的时间和金钱。(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