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普京登门拜访索尔仁尼琴。
中国日报网站环球在线消息:据俄罗斯媒体报道,俄罗斯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于当地时间8月3日晚11点45分左右(北京时间8月4日凌晨3点45分左右)因心脏衰竭在莫斯科病逝,享年89岁。索尔仁尼琴的妻子娜塔丽娅·安德烈耶夫娜说:“他度过了艰难但幸福的一生。”
***八年劳役一作成名
索尔仁尼琴于1918年12月11日生于北高加索的基斯洛沃茨克市,那时“十月革命”刚发生一年。他的父亲曾在沙俄军队中供职,战死在德国,母亲系中学教员。由于他是个遗腹子,童年全靠母亲的微薄薪水维持生活。
1924年,索尔仁尼琴随寡母迁居到顿河上的罗斯托夫市。在这里,他读完了中学,考入罗斯托夫大学的数学物理系,194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与此同时,作为莫斯科大学的函授生,他在攻读文学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卫国战争时期,索尔仁尼琴应征入伍,当过炮兵连长,并因作战有功,两次获得勋章,后升至大尉军衔。1945年2月,他在东普鲁士的前线被捕,按他本人的说法,是因为在与友人通信中“批评斯大林”而“案发”被捕的。内务人民委员部以“进行反苏宣传和阴谋建立反苏组织”的罪名判处他8年劳改。刑满后,他被流放到哈萨克斯坦。1956年解除流放,1957年他终于被宣布“无犯罪事实”并恢复名誉。此后,他定居于梁赞市,在一所中学里任数学教员。在担任教学工作的同时,他从事文学创作。
1961年,索尔仁尼琴把描写劳改营生活的中篇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投给《新世界》杂志,主编特瓦尔多夫斯基看到小说之后预感到一位大师的诞生,但不敢擅自刊登这篇苏联文学中第一次描写劳改营生活的作品。特瓦尔多夫斯基设法托人把小说转给了赫鲁晓夫。赫鲁晓夫曾在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上要求委员们表态同意该书出版,虽然当时许多人没有表态,但是赫鲁晓夫还是下令出版该书。
1962年11月,《新世界》杂志出版了这篇小说,特瓦尔多夫斯基在“代序”中说:“它意味着一个新的、独特的并且是完全成熟的巨匠进入了我们的文坛……它说明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没有什么领域或现象不能给予真实的描写。”赫鲁晓夫也夸奖这部小说是“从党的立场反映了那些年代真实情况的作品”。
这部处女作轰动了整个苏联,并在文艺界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此后,苏联文坛描写斯大林时代劳改营、流放地、囚车和监狱的作品便大量产生。索尔仁尼琴也于1963年连续发表了3部这类主题的中短篇小说:《克列切托夫卡车站事件》、《马特辽娜一家》、《为了事业的利益》。 1963年,声誉在苏联达到顶峰的索尔仁尼琴加入了作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