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影片青睐改编小说值得中国同行借鉴
[ 2008-02-29 17:00 ]

中国日报网站环球在线消息:第80届奥斯卡金像奖北京时间本周一上午揭晓,由科恩兄弟执导的《老无所依》独揽四奖,包括最具分量的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成为当晚的大赢家。而《老无所依》也是科恩兄弟首次放弃自己原创剧本的传统,影片改编自美国作家康迈克·麦卡锡的小说。无独有偶,在本届奥斯卡获得最佳影片提名的五部影片中,除《老无所依》外,另两部热门《血色黑金》《赎罪》也有文学著作的根底。电影与文学联姻从来不是新鲜事,在好剧本越来越难觅的时下,文学的价值也越来越为电影人所重视。

电影文学相得益

《老无所依》改编自美国作家康迈克·麦卡锡的同名小说,《血色黑金》改编自美国作家厄普顿·辛克莱的小说《石油》,《赎罪》改编自英国作家伊恩·麦克伊万的同名小说;本届奥斯卡五部提名最佳影片中,三部源自文学著作。

事实上,把文学作品搬上银幕,在各国影坛都不鲜见,也成为市场经济产业链运转的必然环节。文学为电影创作提供了充足的养料,同时电影也需要借助畅销小说的市场人气。拥有广泛市场基础的畅销小说,为日后的电影上映率先争取了观众,而电影的成功,也能反过来推动小说的销量;甚至提前通过小说的销售量,可以推算出未来的电影能够动员多少观众,进而决定影片的合理预算,降低投资风险。不仅畅销小说受到影坛关注,一些文学性和艺术性很强的名家名著近年来被搬上银幕的事例也屡见不鲜。日本电影理论家岩崎昶分析,一方面,电影创作者希望通过改编“高级的”文学作品提高作品的艺术水准,另一方面,一批创作者怀抱雄心,希望借助影像的力量还原原著的魅力,或者从中进行再创作,呈现出影像的特有魅力。

去年影坛改编多

纵观我国电影业去年的产出,文学在其中的比重也不可小视。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虽然票房成绩不佳,但关于影片内容、表现手法的讨论,依然赢得了业内外的不少肯定,该片改编自小说《天鹅绒》;李安改编自张爱玲同名小说的《色,戒》不仅擒获威尼斯“金狮”,创造的超亿元票房也是文艺片的奇迹;而全年国产片票房冠军《集结号》同样改编自一部名为《官司》的小说。

更令人关注的是,中影集团在2007年贺岁档首次提出了“作家电影”的概念,并推出首部作品《我叫刘跃进》。有业内人士分析,与法国新浪潮时期强调个人化叙述的“作家电影”的原始内涵相比,在我国诞生的这一“作家小说”的概念,尚停留在作家以电影改编为目的创作小说的简单过程。这种意义下的“作家电影”更多的是一种宣传噱头,如《我叫刘跃进》就大打小说原作者刘震云的黑色幽默风格,而非创作的实质。(来源:解放日报 见习记者施晨露)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