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订阅手机报国际 中国 博览 财经 汽车 房产 科技 娱乐 体育 时尚 旅游 健康 移民 亲子 社区 专题

情迷中国百年 欧洲曾出现“仿造中国”热

2008-01-10 09:56:05来源:环球时报
中国日报-看世界+加关注 打印 发送 字号 T | T 我来说两句2311人参与)

派出传教士,获取中国瓷器制作秘诀

瓷器作为最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产品,也同样曾被欧洲所仿造。远在唐代时,中国瓷器就作为商品进入国际市场,行销日本、印度、波斯和埃及等地。17世纪时,中国瓷器已在欧洲占有广大的市场。当时,中国瓷器在欧洲被视为珍玩,只有在西班牙和法国等大国的宫廷里才能见到较多的瓷器。贵族家庭也以摆设瓷器来附庸风雅,炫耀地位。随着“中国热”的流行,大量中国瓷器输入欧洲。据估计,仅在18世纪的100年间,输入欧洲的中国瓷器数量就达到6000万件以上。

尽管有如此大量的中国瓷器输入欧洲,但其身价仍非常昂贵。于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也为了抓住致富良机,欧洲各国开始争相仿造乃至伪造中国瓷器。虽然在15世纪后,中国的一些制瓷技艺就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但他们的生产水准始终处于初级阶段,模仿中国的痕迹非常明显。为了进一步提高欧洲瓷器的竞争力,整个18世纪,欧洲都一直在苦苦寻求中国瓷器的制作秘诀。

1712年,一位名叫昂特雷科莱的法国传教士来到中国瓷都景德镇传教。经过他多年的努力,终于将景德镇瓷器工序及配方的秘诀传回法国,从而使欧洲瓷器生产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经过一番周折,法国终于在18世纪中叶成功烧造出了真正的硬质瓷器。随后,英国、瑞典、荷兰都在模仿中国制瓷技法方面获得成功。在此基础上,欧洲各国开始大量仿造中国瓷器的拳头产品如青花、德化瓷等。

青花瓷一直是中国出口欧洲瓷器的大宗,受到上流社会的高度青睐。在掌握了中国瓷器基本技艺后,欧洲各国就开始极力仿造名贵的青花瓷。在法国、荷兰等国仿造的基础上,德国王室的瓷窑———迈森国家瓷厂率先于1770至1780年间烧制成功。作为一种仿制品,他们生产的瓷器处处模仿中国风格,其装饰纹样具有明显的东方色彩。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当时欧洲市场对此类瓷器的需求极强,许多瓷厂纷纷在仓促间建立起来。不过由于它们都无力开发自己的产品,于是又对迈森瓷厂等商家进行仿造。尽管在质地上有独到之处,但欧洲瓷厂所生产的仿品仍无法与景德镇瓷器相比,模仿的痕迹非常明显。无独有偶,在美国独立后不久,一位名叫乔治?莫里斯的商人,也曾在费城南部建立了一座生产仿中国式的青花瓷厂。中国瓷器家族中的德化瓷,在欧洲也有很高的声誉,曾被称为“中国白”。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欧洲的生产商,包括法国、德国、英国在内的众多瓷厂,都曾试图进行仿造。但它们所生产的仿品只能做到外表的相似,在质地、光泽等方面几乎无法与中国产品相比。

一直到18世纪末,欧洲各国仿造中国瓷器的高潮持续了将近两百年的时间,但始终未能达到中国外销瓷的质量。只是到清朝末年,由于西方大量倾销机制瓷器,才使中国瓷器的发展一落千丈。

仿造中国商品并获得成功

在“中国热”流行欧洲期间,人们不仅喜爱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对漆器、壁纸等物品也极为推崇。

1730年,法国人罗伯特·马丁仿造中国漆器获得成功,其产品的色彩以及中国风格的图案,深受当时法国上流社会的钟爱。据说国王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巴杜尔夫人就十分偏好这种漆器,在她的住所里,到处摆满了漆制家具,而上面的图案如中国妇女、牡丹花等也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英国,商人们为了满足英国贵族酷爱中国漆器的需要,往往不远万里到中国广州购买大块漆器运回国内,然后改制成各种规格的屏风出售。更有甚者,他们有时还将英国的木制家具运往广州,请广州的漆工进行加工,然后再运回英国出售。即使当时一些著名的家具设计师,也完全仿造中国式样,以获得顾客的青睐。

中国的壁纸是16世纪中叶由荷兰商人传入欧洲的,当时即受到英、法等国人们的欢迎,上流社会的豪宅争相用中国壁纸作为装饰。随后不久,欧洲一些国家也开始生产大批中英、中法混合式壁纸,并于1688年获得成功。不过在质量上,欧洲的仿造品要逊色于中国。所以直至18世纪后期,英国仍不得不从广州、厦门等地贩运大批中国壁纸以满足本国需要。

白铜是古代世界冶金技术中的一项伟大成果,长期以来都为中国独有。大约16世纪以后,中国白铜运销到世界各地,为人们所赞叹。与此同时,为了掌握这种工艺技术,欧洲的一些化学家和冶金学家开始仿造中国白铜,并试图破解其中奥秘。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一些国家不惜巨资通过东印度公司从广州购得中国白铜。经过一番努力,瑞典和英国的化学家最终成功分析出了中国白铜的成分。随后,德国人于1823年仿造中国白铜取得成功并重新命名为“德国银”。到19世纪后期,开始投入大量生产的“德国银”已取代了中国白铜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

千百年来,在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过程当中,仿造乃至伪造其他民族优秀成果的现象可谓屡见不鲜。即使知识产权意识最早萌生的欧洲,也曾有过这样一段不同寻常的往事。(来源:环球时报)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30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
24小时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