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响地球保卫战 阻止行星“灭世”(组图)
[ 2007-08-27 15:10 ]

行星撞地球的模拟图。

美国卫星巡视着行星,观测其行踪与轨道。

99942 Apophis将在2029年无比靠近地球,科学家担心它是否会改变轨道在2036年撞向地球。

2880年,宽度为1950 DA很有可能会撞向地球。图为用激光拍摄到的这颗行星的图像。

太空船飞抵行星,先确认是否能否降落。

宇航员太空行走,勘测行星。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据美国知名科技杂志日前报道,2029年4月13日,一颗巨大的近地行星将靠近地球,很可能与多枚通讯卫星相撞,由于地球引力对它的轨道的影响和干扰,到了2036年,这颗小行星还有可能与地球相撞,一场地球保卫战因而响起。我们的危机不仅仅限于这颗行星,对地球具有潜在性威胁的小行星达到了1万多颗,直径1000米以上的天体可能毁灭地球上大多数生命,直径140米以上的行星也是大威胁,只要它们爆炸时离地球足够近,就会产生一亿吨炸药的威力,足以将美国一个州完全摧毁。因此,科学界想出各种方法,如何一步步观测锁定、继而“推走”成千上万颗撞向地球的行星,从而避免可能会让人类遭遇6500万年前恐龙遭遇过的“灭世”状况。

天外杀手

在浩瀚的星际有着大概100~200万颗近地行星(轨道可能会经过地球3000万英里范围内的行星),其中,大约有4535颗近地行星已经由科学家探测并追踪其轨迹,没有一颗正处于撞击地球的轨道,但还有100多万颗未知数,很可能它们就是地球的杀手。

6500万年以前,那场行星与地球的大碰撞被视作恐龙灭绝的主要原因,此后全球的气候发生了重大变化。1908年,一场小型的冲撞被公认为摧毁386平方英里的西伯利亚森林的重要原因。1994年发生的彗星撞木星事件,更使得科学界对于行星可能撞击地球更加提高警觉。

理论上,直径1000米以上的天体可能毁灭地球上大多数生命。直径超过140米的小行星和彗星也是“危险分子”,俱在“杀手小行星”之列,即便是这些小行星不会撞击地球,它们的存在对于人类而言也是一个威胁,因为如果它们爆炸时距离地球足够近(通常由岩石和大气升温引起),爆炸冲击波造成的毁灭性影响同样威力巨大。单是这种爆炸,就会产生一亿吨炸药的威力,足以将美国一个州完全摧毁。

巡天守卫

对于近地行星的探测,目前只有美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的几个光学望远镜在测定,而美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提出小行星追踪计划的国家。其中,美国在夏威夷设置的望远镜,每4到10天可以“巡天”一次,找出有变化的天体与现象,搜寻太空中可能撞向地球的行星,从而及早部署对策。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1998年开始展开“太空守卫”调查,希望在10年内锁定90%直径大于1公里的“近地小行星”(约有1100多颗),并预测其轨道,迄今为止,已经发现了其中的75%。“太空守卫”的下一步是要在2020年前将90%直径140米以上的小行星和彗星找出来,数量可能达到1.2万颗。

危机靠近

2029年

在NASA近地行星研究中心有一个近地行星“黑名单”,列举了140颗高度危险的行星。其中,小行星99942 Apophis是目前已知的行星中对人类威胁最大的。2004年,科学家发现了99942 Apophis,当时,初步观测结果显示,直径约300米的99942 Apophis有可能会于2029年撞击地球。不过,在经过更多的调查研究之后,科学家表示,它不会直接撞击地球,而将在2029年4月13日左右和地球擦肩而过,但很可能与多枚通讯卫星相撞。

2036年

科学家还担心,99942 Apophis从如此近的距离飞越地球,地球的强大引力必将对它的未来轨道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干扰。轨道的改变可能会使小行星在2036年左右发生与地球相撞的可能。

2880年

2880年3月16日,即873年后,一颗宽度为1公里的行星将撞上地球。这颗行星直接撞击地球的几率是300∶1,同时,它将比任何其它类似大小的行星更加接近地球。

妙招对策

1 登陆检测

通过火箭或太空船运送宇航员到行星上,采集更多关于小行星的资料,从而确定万一行星撞地球时的策略。太空船飞抵行星后,先用传感器扫描行星的组成,确认是否适合降落,然后抛出“锚”,抓稳行星表面,宇航员就能下来勘测。如果是无人飞船,就排出篮球大小的登陆探测器完成检测任务。

2 飞船撞击

欧洲太空总署计划在2010年至2015年送“堂吉诃德”号与“桑丘号”宇宙飞船升空撞向小行星。“堂吉诃德号”将以每秒10公里的速度撞向小行星。“桑丘号”与地面太空望远镜一起监测被撞小行星,跟踪观察由撞击所产生的行星碎片的轨迹,分析整个攻击计划是否能够改变小行星的飞行速度和方向。

3 拖离轨道

利用“引力拖机”将小行星拖走。首先发射一种飞船到太空,在目标小行星上空盘旋。由于飞船和小行星之间存在引力,飞船会像磁铁一样逐渐将小行星拉离原有轨道。飞船的推进器将拐向小行星相反方向,避免气流冲击到小行星表面减少引力。缺点就是需要比较长的时间,一个重20吨的“引力拖机”大约能在1年内将直径200米的目标小行星安全拖离原轨道。

4 “太阳镜”

“太阳能收集仪”就等同于一面“太阳镜”,将太阳光重调至光束,直接射向小行星,令其表面慢慢升温并产生推力,但此方法需用上10年时间才奏效。

5 核武撞击

NASA科学家最近提出崭新提案,以一艘装有核弹头拦截器的宇宙飞船撞小行星,令小行星偏离轨道,阻止与地球相撞。新提议指明核弹头拦截器只是最后一着,在固体小行星快要撞击地球时才使用。如同科幻电影中利用核武直接撞击小行星是不太可能的,因为小行星受到剧烈撞击后产生的无数巨大碎片反而会成为袭击地球的武器。在长时间范围下,使用直接装入行星的“活动型”拦截器更为合适,“活动型”拦截器的原理跟核弹拦截器类似,只是将核弹头换成常规的“子弹”,但常规炸药爆炸产生的冲击力较小,要撞开小行星就要耗费更长的时间。

第一步

从地球低轨道发射运载火箭“阿瑞斯5号”(NASA新一代重型货物运载火箭,2020年投入服务)。

第二步

装置接近小行星,装置上的激光雷达在5000公里的距离内瞄准小行星,每小时一次共发射6支导弹似的拦截器(每支装有百万吨级的B83核弹头),拦截器以每秒10公里的速度前进。

第三步

在距离行星直径三分之一的距离时,弹头逐个爆炸,通过核爆所产生的巨大冲击力将小行星从轨道推开至与地球有足够距离。

(来源:大洋网-信息时报 编辑:夏亚)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