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唯一的博客记者马修:有四分之一中国血统
[ 2007-06-29 10:39 ]

他是联合国目前唯一的博客记者。他每天出入于联合国各种新闻发布会,不停地拷问联合国官员。他常常为少有发言机会的第三世界国家发问,有时还会调查一下联合国机构里的贪污内幕。他姓李,有四分之一的中国血统。

马修·李(右一)采访现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登录联合国的官方网站,点击每日新闻发布会视频,一个有着浓密的大胡子、锃亮的脑门和玫瑰色脸膛的男人,几乎一天不落地出现在镜头里。

起先,他总是安静地坐在记者席上,与另外20多名记者一起,听联合国发言人玛丽·冈部作情况通报。不时地,他会低头在电脑上匆匆打上几行。

几分钟的例行通报结束后,当其他记者开始陆续提问时,大胡子还是一言不发。直到别人问完,他这才开始发动攻势,一下抛出一长串问题,几乎相当于其他记者问题数量的总和。

“听说……,联合国的回应是什么?”他通常用这个句式开头,语速极快,一直追问下去,问到没什么可问为止。

41岁的马修·李,不供职于任何通讯社、报社和电视台,却是200多名常驻联合国记者中最活跃的一个。他是联合国目前唯一的博客记者。

此前,马修曾是一名律师,创办了两个非盈利组织“公平金融观察”和“内城报道”。前者专为纽约的低收入者打经济官司,后者关注纽约最北部的布朗克斯区。那是全纽约最破最穷的地方,住着120万少数族裔。

2005年年底的一天,马修代表“内城报道”去联合国总部226房间,参加世界各大银行举办的一次有关环保的新闻发布会。然而就在发布会现场外,他被告知,只有授权的媒体才能进入。

“‘内城报道’就是媒体!”马修理直气壮地说。

“去申请!”工作人员挡在门口,“但是在你申请成功之前,可别想进去。”

马修只能趴在玻璃窗上往里瞧。发布会上总共只有3个记者提问,基本上都是类似“花旗银行,你们为什么这么关注环境?”之类的问题。马修觉得这些问题太小儿科了,根本没问到要害。

受了“刺激”的马修很快向联合国提出申请,要求以博客记者的身份常驻联合国,不久竟真的获得了批准。

现在,马修在联合国总部大楼有免费的办公室,可以自由出入各种新闻通气会和发布会。

“是什么媒体并不重要,关键是你能不能找到并发布独家新闻。”马修信心满满。

事实上,当博客越来越发挥它的威力,早在2004年,便曾有博客记者参与报道了当年的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大会。但像联合国这样的国际组织也开始允许独立的博客记者参加新闻发布会,还是件新鲜事。

马修原本有个“战友”,现年73岁的退休能源策略顾问潘卡·贾威兹。但他总是在新闻通气会上提一大堆和主题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不久便被“撵”出了联合国。

马修可不敢怠慢这得来不易的机会。他现在的标准工作状态是,每天上午10点,准时出现在联合国安理会的早会上。下午1点,参加联合国的新闻通气会。因为这个会议没有时间限制,“我通常等其他记者都问完了才开始发问,这样就不会影响到其他人”。

尽管联合国日常工作大多是“通过无聊的决议和提供粮食援助”,“没人关心这些”,但马修博客的内容却能无所不包,既报道联合国总部的消防训练,也调查其下设机构的财务问题。现在,每个月有9万多人次访问他的博客。

不过,他更喜欢独立的调查报道。“当我发现有一些事情联合国应该或者必须做出回应,比如尼泊尔的游行,或者阿富汗,或者东帝汶,或者刚果,我就会先做研究,然后提问。”他说。

如果联合国官员拒绝回答某个问题,马修通常会在博客上把问题贴出来,然后写上某某拒绝回答。不过“好在这种情况很少发生”。

马修每天都会收到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子邮件,比如海地、尼泊尔、索马里、科索沃、中东、朝鲜等等,向他提供内幕新闻和图片。马修也有自己的“线人”。他们有时会给他打电话或发消息,告诉他正在联合国悄悄发生的一些“秘密”。

“他们有时会约我见面,那么我们一般约在联合国大楼以外的地方。如果被别人看到,没准他们会受到纪律处分,即使他们所谈的是关于联合国贪污腐败和管理不善。”

“时间总是太紧迫,”他说,“我通常只能在晚上写稿。”

马修不喜欢传统媒体,在他看来,“传统媒体的记者能想到的最有意思的故事,并不能都写出来”。而且,网络记者可以使用超链接的形式,这就使每个人不必写一样的东西。比如当安理会发布一个决议,美联社和路透社已经做了报道,那么马修通常便只需在自己的博客上链接它们,然后作出独家分析。

而对那些大媒体没有关注到的新闻点,这位博客记者则开始大展拳脚。“我可有的是时间和空间,”马修说,“而且关键是,它的花费又不会像报纸那样多得足以把我杀掉。”

“我明白我的位置,它是一个补充,是一个任何人都在意的其他选项。”他说。

每天从位于美国纽约曼哈顿的联合国总部大楼下班,马修都要坐上半小时地铁,回到他位于布朗克斯区的家。这里是一个工人阶级的聚集地,住着波多黎各人、犹太人、科索沃人、洪都拉斯人、墨西哥人……曼哈顿和布朗克斯,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纽约。

马修从小住在这里。12岁那年,他的父母离婚。他在哈佛大学读了两年之后便退学,到一家厨房打工。后来,他从福特汉姆大学获得了一个法律学位。

也许是因为出生地的缘故,马修特别关心那些被忽略和被轻视的弱势人群。在常驻联合国以前,马修律师便因为常常向银行“发难”,要求它们修改向穷人提供抵押贷款的政策,而在银行圈小有名气。

而现在,他热衷于替一些在联合国没有发言机会的国家提问,比如朝鲜、索马里等第三世界国家。虽然联合国经常讨论的都是这些国家的问题,但记者的队伍里,却几乎没有来自这些国家的同行。于是,马修特别留心有关这些国家的新闻,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出来,并把问答贴到自己的博客上。

《纽约时报》把马修比作“闯进精致瓷器店的公牛”。文章说,他发表的报道曾经激怒了不只一位联合国的高级官员。他发表那些“闲谈”、“流言”,或是被官员们称之为“谎话”的东西。还曾被联合国常务副秘书长马克·马洛·布朗称为“性情古怪的人”。

马修显然不喜欢这个评价。“那是因为我曾经报道过,他花了70万美元公款,用于找人写一本歌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他本人的书。”他忿忿地说。

但是,马修似乎赢得了同行的尊敬,去年12月,他被选为联合国记者协会的执行委员。

一位常驻联合国的记者说,尽管没有人把关,但是“不用担心,马修的博客报道严谨负责,简直棒极了”。

马修拒绝在自己的博客上刊登任何广告。“必须做到完全免费,我绝不靠此盈利。”他表示,这样做是为了充分保证自己在博客上畅所欲言的权利。

在马修看来,“自由的媒体是民主政治的先决条件,只有客观而有深度的报道能够帮助那些低收入的人群,那些遭受经济歧视和不被接受的团体。”

因此,马修现在只能靠以前得到的一些资助为生。他申请到一笔7.5万美元的项目资助。“你觉得它不够多?”他不以为然,“我可以靠它过上3年呢。”偶尔,也有媒体向他约稿,这样马修就能得到一些稿费。

有意思的是,大胡子马修居然姓李,因为他的身上有着四分之一的中国血统。他的祖父早年从中国四川移民美国,是个研究飞机的工程师。10多年前,马修曾和爷爷一起回成都老家探亲,“至今还有很多亲戚生活在四川和广东”。

夜深人静的时候,写完所有的报道,马修还喜欢在自家的小公寓里写写小说和诗歌。他出版了一本小说,内容是关于“掠夺性的贷款”。在小说中,一个贪婪而庸俗的贷款大佬终于良心发现了。这似乎正是马修的梦想。

“我真的喜欢联合国。我在这里几乎可以找到所有想要的答案。联合国一点也不无聊,至少到现在还不。我肯定会做得一天比一天好。”大胡子马修说。

(来源:新华网 编辑:夏亚)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